過去所說的「辦桌」、現在的「外燴」,影響「起桌價」的往往是高檔食材,就像秀場裡最受矚目的是主秀一樣。而食材裡的主秀一直以來都是海鮮,其中又以「龍、鮑、翅」最具主導地位,堪稱辦桌高檔食材的三大天王。隨著城鄉差距、時代變遷、經濟發展、冷凍設備進步,龍鮑翅站上外燴舞台,各領風騷。
根據現年77歲的台南辦桌師傅李萬口述,台南在民國七十年代(1981年左右)最高檔的辦桌菜食材是鱉、鰻魚。從日治時期,台灣宴席菜單裡就有魚翅的蹤跡,不過他表示,那時辦桌菜還出不起魚翅,而是用磅皮(炸過的豬皮)替代,口感擬似魚翅彈脆。磅皮先炸後汆燙,清洗過後蒸熟,上桌前才放入羹湯裡。
民國八十年代(1991年左右),台灣消費力增強,魚翅、鮑魚才登上台南辦桌菜。然而以魚翅來說,不同於高檔餐廳講究的單盅排翅,辦桌普遍用的還是連著肉頭的小鯊魚翅,這種魚翅價格不貴,廚師可以大膽下料不手軟,沈浮於羹湯中就顯得量多而豐盛;只可惜肉頭帶著腥味,幸好經過油炸再蒸,加上糖、醋調味,就可以處理掉這個缺點。魚翅羹成為當時流行的菜色。
至於鮑魚,也非高檔餐廳裡使用的日本乾鮑,而是墨西哥車輪牌(Calmex)罐頭鮑,簡稱「車輪鮑」。鮑魚切塊再放回罐子裡,連同罐身放桌上,以證明是正牌貨。鮑魚通常會跟雞卷或鰻魚雙拼。
「民國80年一罐(七兩重)車輪鮑要價新台幣820元、民國88年(1999年)漲至1200元,如今一罐市價5000元。」一開始是切塊鮑,隨著成本愈來愈貴,就變成片薄片,如今車輪鮑幾乎成為辦桌宴席上的傳說。「現在起桌價要超過兩萬元才有機會吃到鮑魚,而且還不一定是墨西哥的。」他說。
民國八十年代末期,進口冷凍龍蝦登場,一般做成龍蝦沙拉、蒜蓉龍蝦、龍蝦三明治。無論做成什麼料理,雄壯威武、觸鬚昂揚的龍蝦頭是一定要的,嘴吃龍蝦肉、眼看蝦頭,那跟車輪鮑罐頭「立在罐」的道理一樣,求眼見為憑。
民國九十年代(2000年左右)的巨星食材是龍膽石斑、白鯧。至於活龍蝦要民國九十年代末才出現。台灣在地的龍蝦無法應付大量需求,需仰賴外國進口。「民國八十年代,龍蝦一公斤860元,後因中國大陸需求量大增,整體價格上揚,近兩年活龍蝦一公斤要價3200元。起桌價要到兩萬五千元以上才吃得到活龍蝦。」他說。
雖然辦桌菜裡會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菜式,例如:有升官進爵意涵的「封肉」、以肚換肚、多子多孫的豬肚,紅蟳米糕亦象徵多子多孫,全雞取其「起家」之意。然而真正決勝負的關鍵還是高檔海鮮食材。
以現代眼光來看,龍鮑翅同為辦桌主秀的代表,不過他們稱霸的年代跟背景不同。想當上辦桌主秀也並非珍稀就可以,還必須具備貨源穩定、規格一致且知名度高三個條件。也因為難度高,近四十年來除了魚翅受到動保議題的影響而逐漸淡出市場,其餘仍受愛戴,歷久不衰。只是隨著天候異常、人為濫捕的因素,價格愈來愈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