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9 期
 
衝擊稗田良平的台灣味
作者:李承宇
  文章瀏覽次數:1623

  祥雲龍吟料理長稗田良平從日本來台五年,四處探詢台灣優質食材作日本料理,並蟬連兩年台北米其林二星餐廳。他說:「大概可以意識到所謂的台灣味是什麼」,但無法具體指明。然而,台灣使用豬油、雞油、鴨油拌飯,以及料理中頻繁使用薑,是衝擊他最大,使他明顯感覺台灣與日本飲食最大不同的地方。

  「味道,就在生活中。平時不會特意去想什麼是『台灣味』、『日本味』。」稗田良平說,日本從茶道,衍生至料理,乃至於刀具、食器、料理職人,進而自然形成「和食文化」,並在有意或無意間維持一種飲食的正統性,「但在日本較少聽到有人談『什麼是日本味』。」就像是納豆、味噌湯,平常並不會留意,因為是極生活中的味道,但卻是形象最鮮明的「日本味」。

  若就調味而言,稗田良平認為,台灣的調味與日本南方的味道相似,例如日本的角煮就似台灣的滷肉。然而他來台灣後,發現台灣經常利用雞油、鴨油、豬油等動物性油脂拌飯,「很好吃,但對我來說衝擊很大。」因為在日本,這些動物性油脂在料理時是廢棄不用的。

  另一個他認為台灣特別的味道,是「很多料理都愛用薑」。日本料理少用味道強烈的調味,故而少用薑;台灣很多菜餚最後都會灑一點薑絲、薑末、薑片,稗田良平形容:「就像有些日本料理餐廳作菜,最後都要灑一點柴魚片、鰹魚粉的感覺,彷彿成了SOP。」

  但台灣味也不盡然是重口味。稗田良平曾經在台灣賣雞肉飯的小吃攤喝過雞骨熬的湯,只放一點點鹽提味,甚至比日本的椀物滋味還淡雅,但頗具鮮味,給了他料理上的一些靈感。

  這種最簡單、最庶民的飲食滋味,是讓稗田良平「最有感」的台灣味。他說,跟朋友在騎樓下的小吃攤吃些東西,在南部吃傳統豐盛的早餐如麵線、虱目魚湯,會比專程去餐廳吃台菜「更貼近台灣味」。而他認為台灣極具潛力的食材是貝類。

  稗田良平認為,每個地方、每個人、每位廚師,生長環境不同、價值觀不同,對食物的詮釋也不同。回歸在地食材本質,建立飲食、料理自信後,台灣自然能形成屬於自己的味道風格。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