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就是飯、滷肉,以及醬汁的組合;再進一步拆解,就是澱粉、油脂、膠質的口感。
客家小炒,就是發過的乾海鮮味,搭配豬肉、豆干的口感,以及芹菜的香氣。
沙茶牛肉,就是沙茶的香氣,加上空心菜、牛肉的明顯肉類口感;沙茶若進一步拆解,可能還可分析出八角、肉桂、白豆蔻、小魚乾等氣味。
RAW餐廳主廚黃以倫雖然認為,目前還很難界定明確的「台灣味」,自己也還在查找、探詢;但他試圖如此分析。

RAW餐廳2019年秋季菜單以「百年滋味」為主題,找了全台68個醬料品牌超過100樣產品,最後選出14種入菜,黃以倫一個下午就試了三、四十種,並以圖文做了風味、地域等關連性比較的詳細筆記。
「我們都很熟悉做法菜時,什麼菜要用什麼醬汁;但從沒想過台灣各地不同的醬料,適合作什麼菜。」這是黃以倫研究完秋季菜單的反思。
他舉例說,做法餐時如果提到「Sauce salmis」,廚師腦中馬上會浮現的概念就是:這種醬汁常在秋天出現,利用野禽的血做醬汁,並加入威士忌來平衡血腥味。談到Chaud-froid,大家就會知道是一種前面先熱處理,後面再冷呈現或淋上冷醬汁的烹飪技法。
但黃以倫認為,台菜留下來非常多的配方、食譜,但目前尚未有邏輯地進行系統分析、分類成味型。法國菜因為很早就在做這樣系統性的闡述,因此後世對於法菜的理解會比較容易,在學習上也能較有系統。
但他也不諱言,在瑞典Restaurant Jonas習藝時,廚房裡來自全世界的同事對於全球各地的飲食味道都會有很具體的印象:泰國菜就是辣椒、蝦醬、香茅的氣味。馬來西亞食物就是花生、辣椒、香料。而對於台菜或中菜的印象,則是鑊氣、蔥蒜,以及醬香。
黃以倫認為,如果說日本料理是一種「減法料理」,台菜或中菜則是一種「加法料理」。在台菜裡面很容易找到許多調味的協調感與平衡感,不似法國菜或日本料理可以靠單一調味就呈現料理特色。因此,混合的「醬香」是許多外國人對亞洲食物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