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9 期
 
邱氏巧克力 一段台灣農業轉型故事
作者:古佳峻
  文章瀏覽次數:2687

  人稱「老爹」的邱銘松端來黑咖啡,對於必須讓我們久候,請我們見諒。

  上個月有網購業者盜用多家屏東巧克力品牌logo,老爹的「邱氏咖啡巧克力Choose Chius」也是受害廠商,邱銘松這幾個禮拜都在協助受害買家尋求解決辦法。

  邱銘松先讓我們喝看自家種植的咖啡,這是1995年,他農業轉型的開始。

  「我們是內埔人,東勢村很早就開始種植檳榔。」過去都是在農地田渠上種一圈檳榔當作界址,1975年全盛時期開始,檳榔以顆計價,一個村每天賺500萬元,生意好到不可置信。

  邱銘松談起檳榔產業的鼎盛,也提到自己的危機感:從檳榔西施的出現與市場以斤論價的轉變,讓他預知檳榔會崩盤。那時政府與陽光基金會也開始宣導吃檳榔會致癌的研究,鼓勵農民轉種他物。

 

可可選擇氣候 咖啡選擇土壤

  邱銘松的第一次轉型選擇種植咖啡,自己種、自己烘焙,帶著虹吸式咖啡壺到朋友家煮咖啡,推銷起屏東的自產咖啡。「但是雲林古坑已註冊咖啡,其他地方產區較難突顯,因此才選擇種植可可。」邱銘松說,咖啡與可可猶如表兄弟,都適合熱帶,只是可可會選擇氣候,咖啡選擇土壤。

  屏東早在1967年就有人在南州種植可可樹,當時只有零星的農友試種。邱銘松自豪地說,全台能夠從種植到生產巧克力的農民,邱氏是第一家。「2002年許多朋友從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帶樹種給我,開始栽種可可樹,這是第二次轉型。」邱銘說,可可樹很好種,只是特別怕冷,溫度低了就開始落葉,果實發育就萎縮,喜歡熱天氣卻又不能照到太陽,一照就黑了。

  屏東的可可樹與檳榔共生,因為多颱風的台灣容易吹倒可可樹,於是發展出檳榔樹的「林下經濟」,樹高能庇蔭可可的發展、遮蔽陽光不要直射果實、保護颱風過大的風力,蔭下的潮濕環境也是可可最舒適的成長條件。

  邱銘松說,位在萬巒與內埔的農園由檳榔改種可可樹的歷程,是為了讓大家有健康的飲食觀念,創造屏東品牌的新商機,但最重要的還是讓村子裡的老人家能有收入。「檳榔的利潤愈來愈低,又要配合政府政策轉型,老人家不能只種菜。輔導大家種植可可樹,一分地的收成約有兩萬五千元至四萬元產值,彼此維持契作關係,就能提供他們維持基本的生活。」

 

From Tree To Bar

  2010年邱氏品牌推出,由自家產線獨立完成台灣巧克力。邱銘松最大的理想是製造完完全全屬於台灣的巧克力:從植栽育種到發酵、研磨、調溫至創新產品,「台灣可可最令人驚豔的是香氣、細緻與回甘。」

  「台灣的可可很神奇,氣息很香,會把所有的味道吸進去,所以加入的配料都會被吸收掉,比國外可可的香度高。」談及一次北部的茶藝師留了品質很好的茶葉給邱銘松,希望邱氏能將兩者創意融合,邱銘松的女兒邱致寧忙完銷售單的貨品後,研發兩回就成功。邱銘松說,那次可可吃起來跟茶糖的味道一模一樣。

  細緻研磨的口感,在口中自然融化,細膩的滋味在嘴裡迴盪。「我們加入最好的香草棒,在發酵與調溫的過程中做到最舒服的口感,你吃吃看這幾款可可豆與生巧克力。」邱銘松說,三款可可原豆,發酵的工序各自不同,卻有紅酒、乳酪、鹽烤堅果的香氣。

  「歐洲人指定要有乳酪氣息的可可豆,才能搭配香檳。」讓邱氏嘗試100%巧克力及生巧克力。邱銘松表示,可可膏可以製作熱可可或烘焙食品,就是很單純的100%巧克力,再經過調溫後才能入模,成為具光澤的巧克力,再加入牛奶或咖啡,調整比例製作成生巧克力,這些流程都是呈現細緻氣息與口感的屏東巧克力本色。

  邱銘松認為「回甘」是台灣巧克力獨有的、國際文獻中絕無提及的感受。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把植物鹼的澀味與雜味剔除,因為那種舌頭上刺刺的感受並不合宜,過度的酸感及苦味也都需要靠不同的試驗才能克服。

  邱氏目前有六人共事,餐廳部分有店長及外場服務,發酵由邱銘松負責,絕多數的採摘、業務、巧克力研發生產都由兒子邱育廣負責。「一條鏈的生產線要能品質管控,尤其發酵與調溫環節更是巧克力的關鍵,巧克力的製作工序已透明化,其他就靠製作者在這幾個環節的拿捏,也就能創造出每個巧克力品牌的特色」。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