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49 期
 
美食評論關鍵詞文
作者:Liz高琹雯
  文章瀏覽次數:3139

  當你閱讀一篇美食評論,你喜歡看到什麼內容?傳統老店,加分;正宗原味;加分;手工製作,加分;在地當季,加分;有機健康,加分;創意摩登,加分。這些形容美食的詞彙,符合當前眾人追求的正面價值。

  我身為長年撰寫美食報導與美食評論的作者,也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些價值判斷。當我們評價一間餐廳或一次用餐體驗,怎麼樣才算好?當你要為採集而來的報導素材灌輸觀念,觀念又從何而來?撰寫任何一種評論,其實都是個人涵養的外顯;見識與知識的綜合高度,這是一輩子的修練。而在這條路上,我發現有幾個反覆被強調的指標,是多數人賴以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基準,大量四散於美食資訊的汪洋中:在地、當季、傳統、正宗、手工、創新、新鮮、有機⋯⋯我在此稱為「美食評論關鍵詞」。

 

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想更有系統地論述這些美食評論關鍵詞:它們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受人歌頌?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否被歸納出更上位、更抽象的判斷標準,形成一個美食評論的架構或體系?

  我想做的,無非就是往後站幾步,眺望全景。不只是沈浸在事件當下,看見百年老店就誇傳統,看見年輕主廚就誇有創意,這等零星瑣碎、針對單一事件的評價見樹不見林。

  我希望能真正提煉出思考的精華、整理出判斷的脈絡,掃除盲點並試圖提出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不禁想起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由英國哲學博士與知名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執筆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巴吉尼認為,這個時代是飲食的黃金時代,許多人熱衷於吃卻不知道為什麼關心吃,他想提醒大家「食物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藉此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生活的論述。」

 

互相抵觸的美食關鍵詞

  他談在地、當地、有機,比較職人手感與機器量產,我必須說我此刻的寫作念頭是被他啟發;然而不同於這本書指向更宏大的「人如何生活」的目標,我將範圍限縮於「美食評論的方法論」,也更符合我切身關心的議題。

  如果「當季、有機、在地」是目前人們選擇食物的黃金三律,巴吉尼提醒我們,三個原則有時會互相抵觸,「無論我們以什麼作為道德的基礎,經常會出現價值衝突。」他提到倫理學的多元性,即便道德觀是相對的,或者道德觀也有優先順序,我們卻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不論是因為我們的道德知識有限,還是道德本身的限制。」

  該怎麼下判斷?巴吉尼建議,我們要先釐清自己是基於哪些理由追求某一種價值,再來看什麼樣的標準最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

  作為本專欄的開場,我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美食評論關鍵詞」彼此之間會發生互相抵觸的情況,然而各種價值並非不能並存,如同市場上同時存在米其林餐廳與街頭小吃。我撰寫美食評論大多隱惡揚善,每每希望發掘一次用餐經驗中美好的部分;理解、權衡不同標準的美,或許是美食評論領域中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