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0 期
 
沙茶醬的解構與創造
作者:陳靜宜
  文章瀏覽次數:1960

    前陣子收到台北朋友親手做的家庭版沙茶醬,嘗起來有明顯肉桂、薑黃氣味,味道進入尾端則辣味揚起,相當有意思,愈吃愈有味。

  我跟沙茶醬似乎很有緣,沿著行旅的腳步,在馬來西亞嘗過沙嗲醬,在中國大陸嘗到了汕頭沙茶醬、廈門沙茶辣。台灣的沙茶醬自然不用說,還再加上《辛香料風味學》作者陳愛玲馬來西亞潮汕口味的家傳沙茶醬。全擺在一起試之後,明顯發現個別的差異—汕頭花生味濃偏甜、廈門蝦味強偏辣、台灣扁魚味重偏鹹、陳愛玲老師版平衡飽滿。所謂「天下無正味」,對我來說,也是食物有趣之處。
  我對陳愛玲說:「同樣是汕頭沙茶醬,你們家的跟汕頭的味道不同耶!」她說:「味道已經轉了三手,一定是不同的。」先說明一下陳愛玲背景,她是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父母分別是潮汕與福建移民,後來嫁到台灣。她製作的是居住在馬來西亞的父母傳承給她的潮汕沙茶醬。
  怎麼說轉三手呢?第一手就是源自印尼、馬來西亞的沙嗲醬,沙嗲醬用在沾烤肉串,沾醬通常由花生、椰奶、薑黃、蒜、辣椒等組合。我吃過沙嗲醬的花生味重,通常還帶有一點顆粒感,偏甜且辛辣。
  第二手是廣東或福建沿海移民,因戰亂等經濟因素往南洋經商或開墾,存下積蓄,返回故鄉買樓蓋房、建設地方,也順道將沙嗲醬這一味帶回,進而演變成華人版的沙茶醬。
  現在潮汕版的沙茶醬,以當地大品牌「迎春樓」來說,使用乾辣椒、花生、芝麻、糖、大蒜為主。廈門版的沙茶醬,以當地大品牌「陳有香」來說,使用蝦粉、植物油、糖、辣椒粉、花生、蒜等(食品廠規定會按照含量多寡,按順序標示)。由此也就可以看出兩地的配方比重差異。其實不只味道不同,吃法也不同—潮汕人會將沙茶使用在乾粿條、火鍋沾醬上;廈門人則會用在沙茶肉串跟沙茶麵上。
  第三手則是另一波從中國東南沿海前往馬來西亞從事貿易、勞動的中國人,把已經演進過的華人版沙茶醬,再帶回馬來西亞,陳愛玲家就屬這類。依照她所提供的配方,辣椒、紅蔥頭、洋蔥的比重最多,還加入了香茅、椰絲等南洋盛產的食材,但這與原版的沙嗲醬又不同。原產地是使用棕櫚糖提甜、不用扁魚,而陳愛玲家版是用冰糖提甜,放入扁魚。
  一種綜合調味料,經過時間、空間的與移民之手,輾轉重新回到馬來西亞,它還是它,但它也已經不再是它了。族群也是這樣,原本的中國移民到了南洋落地生根,經過了兩、三代,說的還是華語,不過已經不是原本的中文,而是夾帶馬來語、福建語、英語等多語言的華語;身分也已非中國人,而是馬來西亞華人。
  至於台灣沙茶醬,則是1949年後潮汕人所帶來,風味又不同,用來佐火鍋料、炒牛肉。台北朋友的沙茶醬則是以陳愛玲版為基礎,加上自己想法微調,經過研磨、處理、拌炒所完成獨樹一格的沙茶醬,既非台版也非陳版,而是全新個人風格的沙茶醬,這可算是第四手沙茶醬了吧!非常樂見有不同的沙茶醬,意味著我們對它有解構與創造的能力。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