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於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383位新冠肺炎患者,依照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分為4組,其中53.1%的病人為正常體重(18.5-23.9 kg/m2),4.2%為體重過低(<18.5kg/m2) 、32.0%為體重過重(24.0-27.9 kg/m2),而10.7%為肥胖(>27.9 kg/m2)。結果發現,在所有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患者出現咳嗽及發燒的比例較高,且發生嚴重肺炎的風險是正常體重患者的2.42倍。
肥胖的定義
身體質量指數可當作體重評估的標準,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流行病學研究指出,不同的國家對肥胖的定義不盡相同,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對肥胖的定義為BMI>30 kg/m2,中國則將肥胖定義為BMI>28 kg/m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 自1975年以來,世界肥胖人數已增長近三倍。其2016年的統計顯示,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9%(>19億人)體重過重,其中13%(>6.5億人)為肥胖。另外,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5-2018)結果指出,18歲以上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比率為47.1%,男性為55.7%、女性為38.7%,這顯示肥胖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
有鑑於醫學研究證實肥胖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各國政府紛紛提出警告。2020年4月5日衛生福利部於網站指出,肥胖為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建議民眾要調整生活、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另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於其網站提醒,民眾若有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須特別留意。
危險因子包括極度肥胖者(BMI>40 kg/m2)、65歲以上長者、安養院居民、慢性肺部疾病或氣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患者(如化療中、接受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中、器官移植後、愛滋病)、糖尿病患者、透析患者及慢性肝臟疾病患者。
肥胖的合併症
肥胖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脂肪細胞的數目增加,體積變大,累積於體內。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容易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及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出現心理及社會障礙。
肥胖也會帶來不少內科的合併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膽囊結石、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某些腫瘤及不孕的風險。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也指出,肥胖會增加病人的總死亡率。
目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會將國內外最新疫情、及時防疫措施在第一時間宣達給民眾,民眾除了遵守指揮中心頒布的防疫措施之外,也應該注重自己的身體保健。醫學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心冠肺炎重症的風險,所以更應該留意自己的BMI指數,若有肥胖問題,應該進行減重計畫,包含調整飲食及增加運動,減少重症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