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2 期
 
改變歷史的食物?
作者:蕭新煌
  文章瀏覽次數:2324

  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吃占了很大一部分,三餐、下午茶、零食、宵夜都是在吃。在吃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時會想到某種食材是人類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發現可以吃的,然後再傳到其他社會文化,也變成那裡的主食或副食。另外,在我們餐桌上的菜餚,早已呈現全球化的現象。舶來的食材料理法、味道和菜色似乎也已成為在地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食物史(飲食史)的重要內涵就是探討人類發明和發現某種食材和烹飪,以及如何將一地的食材和食物傳播到另一地。這有點像是食物考古學、系譜考究和移動史。當然,一般食客並不會在乎所吃食物和菜色的歷史腳步,但一旦了解,必定會增加對食物的鑑賞能力和在餐桌上的社交談話內容。

  近日,我讀了《改變歷史的50種食物》(Fifty Food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中譯本於2015年由積木文化出版)。書中列舉從古迄今50種食物如何改變人類歷史在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甚至軍事面向的不同進程。我一一讀來,饒富趣味。

  在這50種廣義的食物中,17種是食材,其餘33種則是烹飪後的食物。前者有名的如大豆、玉米、辛香料、馬鈴薯、羊肉、牛肉、茶、蔗糖、棗、橄欖油、香蕉,比較陌生的是太平洋鮭魚、雅法甜橙、美洲水牛、黃金米和長毛猛瑪象等。

  後者有名的如麵包、啤酒、麵條、醃牛肉、巧克力、韓國泡菜、北京烤鴨、蘋果派、瑪德蓮蛋糕、魚子醬、西班牙燉飯、法蘭克福香腸、可口可樂、漢堡、金寶罐頭湯(Campbell soup)、奶粉、史旺森電視餐。比較不為人知的則是斯巴達黑肉湯、魚醬、卡蘇萊陶鍋、愛爾蘭燉菜、澳紐軍團餅乾、蛋黃醬、美國威士忌、鹽漬鯡魚、洛克福乾酪、乾燒牛肉、南非乾肉片、壓縮餅乾、琴酒、酒蒜咖哩等。

  書中所寫的食材或食物,絕大多數都是透過發現擴大和豐富可進食的食料,或藉此解決糧食問題;另一方面是透過發明,讓餐桌上的菜色更多樣化,滿足更多人的口腹之慾和味蕾。不過,其中也有很少數是藉著消滅某種食材以讓敵人臣服,如美國透過消滅美洲水牛,讓印地安原住民就範。烤長毛猛瑪象肉,則是人類最早用來充饑的食物。又如太平洋鮭魚,不但讓當地的狩獵採集民族從此定居了下來,後來更透過罐頭加工讓鮭魚變成全世界普及的食物。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標示食材、食物的起源歷史,如牛肉從7500年前的中東開始;麵條是在西元前2000年從中國興起;香蕉是在19世紀東南亞被發現;可口可樂在1886年由美國發明;金寶罐頭湯是1962年在美國出現。

  至於麵包,則至少有三萬年歷史,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有;韓國泡菜的歷史大概也長達19個世紀;蘋果派則是從18世紀以來在美國發揚光大;西班牙燉飯看來是在18世紀的西班牙發明;而大家熟悉的漢堡,是在19世紀時期從美國開始。

  讀完這本書,我一方面讚嘆食物(飲食)史的深奧,另一方面也不禁懷疑,改變人類歷史的食物,讓人類的餐桌澎湃化的絕不止於這50種,恐怕有一些更具代表性的食物沒被列入,如日本的生魚片壽司。

  我也在想,如果要列出改變台灣歷史的30種食物,又會是哪些進入排行榜呢?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