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祖先留下來300年的農耕家業,頂著英國牛津大學電子材料碩士光環,運用高知識密集度的經營策略,希望在新北市淡水離大屯溪出海口不到兩公里、酷似法國布列塔尼或義大利托斯卡納環境的農地,生產歐洲有機生菜。
陳韋宇站在祖厝德安居三個大字牌匾下,笑得很燦爛;但六年下來,他試圖在祖先留下來的「舊瓶」裡注入現代觀念的「新酒」,這條陳韋宇自己形容為「任性」的青年返鄉務農之路,滋味卻有些苦澀。
德安居有機農場主人陳韋宇的學院訓練讓他將務農當學問在做。他蒐集德安居所在地淡水的各種環境、氣候資料文獻,並結合家族幾個世紀在此地務農留下的關於地形、微氣候,甚至蟲害的經驗,比對歐洲生菜品項及栽種方式的資料,選擇最有利者種植。
台灣餐飲業日益國際化,在海外習藝學成的主廚返台大顯身手、不少外籍主廚好手也落腳台灣,加上米其林指南來台評鑑,台灣客人開始關注國際餐飲趨勢潮流,餐廳主廚也將大量的「外籍食材」介紹進台灣市場:櫛瓜、芝麻葉、冰花、菊苣、朝鮮薊⋯⋯逐漸為台灣民眾熟悉,給了陳韋宇這位「智慧型青農」的切入契機。
他決定種歐洲蔬菜的原因,是由於淡水在台灣的緯度高且近海,一年中溼冷的時間長,近似歐洲。以萵苣為例,近海溼氣重,可讓萵苣更脆;而海風中的鹽分,可增添萵苣的甜。
種出歐洲主廚的家鄉味
「剛開始,有些台灣主廚覺得我們的芝麻葉味道太重。」陳韋宇說,反而是來自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主廚覺得德安居有機農場的生菜就是他們的「家鄉味」。
陳韋宇解釋,台灣主廚會覺得「味道要比較淡才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常接觸到的芝麻葉是用比較便宜的種子在台灣種成,也可能是因為水耕栽植。而德安居能種出「原味」,陳韋宇說,關鍵在他「直接鎖定種子學名」。
德安居有機農場能種出好食材的三個關鍵:
一、德國培養土。
二、植物性肥料。
三、義大利有機種子。

直購歐洲種子 精確到學名
直接跟歐洲種子公司買種子,而不透過種子貿易商,也是陳韋宇種出好食材的關鍵。直接跟歐洲種子公司接觸,門檻很高,陳韋宇透過在台灣認識的義大利籍主廚介紹,才獲得法國、義大利等種子公司信賴,願意供貨。
少了一層貿易商的限制,陳韋宇能直接拿到品質最好、最適合淡水環境種植的歐洲植物種子,他的精準度甚至直接「鎖定種子學名採購」,其中所需對植物的研究,往往連種子貿易商都辦不到。
但自行引進種子,一些檢疫相關的流程、手續,陳韋宇不諱言也付出了相當高的「學費」:無論是成本還是時間精力。
「但對主廚而言,淡水德安居供應的歐洲生菜,絕對比從歐洲進口好。」陳韋宇解釋,同樣品種的生菜若從歐洲空運來台,運輸時間大約一到兩天,經過檢疫可能要三天,之後才能送到餐廳;隨著時間流逝,生菜無論味道還是新鮮度都大打折扣。
相較之下,德安居主要供貨台北到竹北一帶的餐飲市場,從農場所在地淡水送到各餐廳,食材新鮮度可保持最佳狀態。
陳韋宇也分析, 從歐洲空運蔬菜來台,運輸、檢疫、報關都是不小的成本,同品項蔬菜,在衡量市場對價格的接受度後,進口商不太可能引進高品質的昂貴品種。德安居直接在台灣以歐洲種子種高品質的歐洲蔬菜,不但做出市場差異,競爭優勢也因而凸顯。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