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2 期
 
山芋頭書寫 開啟排灣族哲思之路
作者:古佳峻
  文章瀏覽次數:1585

  2018年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參展代表的Sakuliu Pavavaljung(撒古流‧巴瓦瓦隆),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Tjavadran(達瓦蘭)部落。他是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運動推動者之一,原住民姓氏歸還、文化紮根、菁英回流等運動,都與他的思緒有關。

  《山芋頭:部落教室I I》創作動機是延續23年前出版的《部落教室》,讓族群知識在書寫的年代,有被傳承傳誦的可能。

 

山芋頭 為生活開路

  1960年出生的撒古流,在尚未熟稔中文書寫與拼音系統時,就用鉛筆手繪部落裡由父執輩承襲來的知識與技藝,在近40歲開始配合族語使用中文記錄文化。《山芋頭:部落教室II》共四篇,第一篇將山芋頭分類為三大屬性,共計16個品種。撒古流書寫山芋頭系統的族語、意譯、普遍稱呼、本意說明、食用部分、生活應用,以及衍伸寓意。

  Vasa在排灣族是指「山芋頭」,但意義是「為生活開路」。撒古流說,芋頭是部落的重要食糧,就如用銳利的鋤頭開闢出可行走的道路,芋頭使人填飽肚子,讓生命得以永續。

  撒古流說:「我們在敘述事情時多用隱喻,所以不太會用名詞稱呼食物,反而是用形容詞、用它本身的屬性去命名,這跟你們所認為的名詞是不一樣的。」例如不可食用的姑婆芋,族語是qainguai,意指「可惜啊∼它的美味」,字根源自qai sanuaq(唉,好吃),其語意具有雙關,除了讚其美味,也形容姑婆芋碩大的芋莖暴露眼前卻不能採食,只能嘆息;也隱喻「一個人中看不中用,身材高大卻一無是處」。

  像是大甲的檳榔芋,排灣族語為drungal,有著「常常讓腰難過」的意思。在斜坡上生活的居民以旱作為主,隨著山坡地勢種植,農務幾乎不用「彎腰」,而需要水耕的drungal反映他們對此物的「心境」(彎腰種植)描摹。中文「檳榔芋」三個字反而無法看出農夫在採收時整天彎腰的辛苦。

  「我們絕對不用『幾號芋頭』命名」,撒古流解釋:「母語怎麼說,我們就在中文裡尋找適合的文字來標示,呈現母語本意。」「我們必須以很誠實的心去書寫。」理解芋頭的精神,理解過去芋頭跟族人的關係,就是這本書的初衷。

 

不是料理書 而是民族記憶

  《山芋頭:部落教室II》第二、三篇談山芋頭食材的作法、記述山芋頭料理。以製作芋頭乾的器具及工序為素材,用長幅鉛筆畫出部落的生產系統,並說明詞彙及操作方式,以及芋頭相關的八種qavai(糕點)、八種tjinaljimuas(下水煮)、四種粥、三種麵食、兩種vasa qinapiljan(山芋頭烤香腸),以及三種山芋頭乾零食。

 

  這些內容出自撒古流的「生活記憶」。他形容,只是把過去的生活模式再重新「想回來」書寫,像把黑白底片再重新沖洗一遍。他認為,自己是排灣族人,有種過、烤過芋頭,也搗過芋頭,嘗試各種吃法,重覆再重複,一直到現在,所以能把芋頭寫得透徹。

  撒古流知道,這本書會被歸類為「食譜」,放在「料理」類別書架上,但是他不只是談料理芋頭,而是談生態與哲學。

  他以跑遠洋的漁夫和鮪魚比喻,「在關於食物的論述中注重的是捕撈季節為何、魚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料理,但我的書寫比較著重鮪魚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漁夫使用器材工具,關注因鮪魚而產生的人與人、人與漁船、海洋、海浪、海風間的互動模式。」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