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一間曾是全台灣最大的漢語書店,在經營困難下,無奈變成安全帽店、婚紗店,在近三十年後又找回了自己最初的身分,並以飲食與閱讀,展現全新的面貌。
在日治時期(1927年)由台灣文化協會成員創立的「中央俱樂部」是中央書局的前身,如法國的沙龍,知識分子能在此舉著酒杯高談闊論、述說理想。1948年遷到現址,成為全台灣最大的漢語書店,可惜因財務問題,中央書局的花樣年華在1998年畫下句點。
對四、五年級的老台中人來說,曾在這裡買到人生第一條牛仔褲、第一片蟲膠唱片、第一本教科書,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但卸下文化基地角色的中央書局建築,身分在婚紗店、安全帽店、便利商店間轉換,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自己的家。
真正的中央書局,在2020年正式回歸,繼續為台中人創造新的回憶。副總監沈貞慧回憶,2014年底信誼基金會、上誼文化及上善人文基金會共同承租中央書局時,內裝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為了全面幫建築體檢,原本是十年的租約,在與房東協商後直接買下來,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修復、補強硬體,並確立營運方向。
當年仕紳 邊飲食邊論道
獲得新生的中央書局,原本平面的招牌變身金色立體的文字,室內明亮且寬廣,一樓是放置選物與書籍;二樓則是餐廳、親子閱讀區,以及飲食書籍,包括飲食文化、食譜等;三樓空間可以辦理講座、新書發表會等活動。
就如1920年代的中央書局是知識交流的場域,沈貞慧說:「希望延續當時精神,將中央書局打造成推廣人文知識的空間。」沒有一般書店必備的暢銷書排行榜,貫徹的是「閱讀島中央(在台灣中部閱讀)」這個核心主題,挑選中部作家的著作,並特別拉出台中歷史文化相關書籍自成一區。
除了書還有什麼?思考後,營運團隊決定在中央書局內開一間餐廳。沈貞慧說道,過去仕紳在這裡一定也是一邊吃著小點、拿著酒杯或茶杯,聚在一起討論政治、文化議題,「吃」能讓大家放鬆心情分享知識。沈貞慧形容:料理就像一本書,用味蕾去閱讀台灣風土,從中獲得與閱讀同等的幸福感。
在中央書局,用餐區與閱讀區融合在一起,點好餐後可以挑一本書帶到喜歡的座位上看,位在二樓的餐廳特別設計開放式廚房,避免書沾染油煙味,且維護歷史建築,只用電爐不用明火;雖然侷限了料理的多元性,但主廚與甜點師總會絞盡腦汁創造菜色,甚至可以一季換一次菜單。
中央書局的定位是策展型的書店,每季都搭配書策展一個主題,搭配選物與餐點,也會針對不同活動提供餐點,像是餐酒會、節慶等,為了靈活變化菜色,如果不是自己的團隊很難實行。這就是中央書局雖然是書店,但必須擁有自己主廚的原因。
從茶泡飯找到文化脈絡
常說書香配咖啡香,但在中央書局是書香配茶香。沈貞慧強調,中部是台灣茶最大的產地,所以中央書局以茶為主角,主打紅樓夢主角賈寶玉愛吃的茶泡飯,搭配台灣特有樹薯、破布子;飲料有至少六種茶可選擇。唯一一支單品咖啡是特地請人照著對中央書局想像的味道:木頭味、新書味、陳舊味去調配。
以木質托盤裝盛的茶泡飯看似簡單,對主廚楊盛堯而言卻不只是茶湯泡飯,他在選茶下了不少功夫。他解釋,同一支茶就有兩三種焙火程度、不同的採收時間味道也會不同,為此還去跟茶農請教怎樣泡最好。
沖茶時怕沖太清爽讓茶味出不來,楊盛堯挑戰「差一點點就過火」的濃度,一個小時必須重新沖一次,就是要讓客人吃到最後一口,還是有茶的香氣。由於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茶,變化多,他像在玩數學的排列組合,以茶為基準再去選擇主菜與輔料,每一道幾乎都試過三、四種茶。
像是「鮭親茶泡飯」現在是使用南投凍頂烏龍,前一季則是用種在海邊、輕發酵的屏東港口茶,以其鹹香尾韻與海鮮搭配。「梅香腐皮茶泡飯」初春時利用新竹的酸柑茶,兩種酸度融合不打架,目前是配清爽的四季春;「炙牛茶泡飯」搭配的鐵觀音擁有碳焙香,能與炙燒產生的焦糖香氣相互堆疊,過去也用過鹿野紅烏龍。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