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4 期
 
有機變夯之前 人類得先吃飽
作者:高琹雯Liz
  文章瀏覽次數:639

  「在地、當季、有機」是目前當道的「飲食黃金三律」,它凸顯了一種新時代的光明,這樣吃才正確的價值判斷,如此振振有詞理所當然,導致我們都忘了老祖宗就是這樣吃的。那不是老祖宗的刻意選擇,他們沒得選,化學肥料與殺蟲劑誕生以前,土地能產出的食物就是那麼多;自由貿易、長途運輸、冷藏技術發達以前,手邊可果腹的食物就是那幾種。

  如果歷史可以像Google地圖一樣縮放,把它縮小再縮小,就能看到全景:如今的時尚(或者「食尚」?),也許只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心路歷程,因為在奮鬥的路上奉獻了、犧牲了,才明白回頭是岸。本專欄談過在地、當季,要接著探討有機。

 

人工固氮 提高農作物產量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在《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清楚說明了工業化農業的來龍去脈。美國愛荷華州的玉米田,1950年代以前必須輪種玉米與豆類,才能增加土壤中的氮,而氮是所有生物用來組成氨基酸、蛋白質和核酸的基本物質,在化學肥料出現前,「土壤中的氮含量嚴格限制了單位土地上玉米的生長量。」然而,1909年德國猶太裔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發明的人工固氮方法,改變了這樣的自然法則。

  也就是說,人類原本難以利用氮,「雖然大氣中80%是氮,但這些氫原子兩兩緊密鏈結在一起,不會發生反應,所以沒有用處。」「過去,地球上生物可用的氮只能由土壤中與豆科植物(如豌豆、苜蓿與洋槐)共生的細菌來固定,偶爾也會藉由閃電來進行固氮;閃電將空氣中氮分子的鍵結打開,而下一場小小的肥料雨。」哈伯卻突破了這樣的限制,在高溫高壓下以鐵粉作為催化劑將氮氣與氫氣轉化為氨,人類於是得到固氮的力量。

  在此之前,「地球所能承載的生命總數(作物數量及其連帶的人類數量)受限於細菌與閃電所能固定的氮量」;哈伯法誕生之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上育種改良以及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20世紀小麥與稻米的產量提升了8到10倍(平均產量是4倍)。」

 

人類與自然的魔鬼交易

  麥可.波倫引用地質學家瓦茨拉夫.史密爾(Vaclav Smil)的說法,表示哈伯發明的固氮法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如果沒有化肥,地球上就有數十億人口根本不會發生。」雖然飢荒還未從地球上絕跡,我們身在現代台灣卻很難想像人們會因為作物歉收而餓肚子。不過是170年前,1845年到1849年愛爾蘭的馬鈴薯荒就導致一百萬人喪生,迫使一百萬人移民海外,「愛爾蘭原是人口稠密國家的歷史就此告終。」如果哈伯法能穿越時空回去呢?

  解決了舊問題,卻製造了新問題。「當哈伯賜予我們固氮的力量時,人類就像是和大自然進行魔鬼般的交易了。」化學肥料往往搭配殺蟲劑、除草劑,引起的生態問題、健康問題,使得慣行農法漸漸髒,有機農法漸漸夯,事情終於往我們熟悉的方向前進了。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