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2011年的臺日投資協議成立,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拉麵品牌紛紛進駐臺北市場,再次掀起日本拉麵風潮。這個新興的飲食風潮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外食選項,陸續報導的排隊風潮,引起本土外食產業的關注,並對早期投資臺灣的日本拉麵品牌產生大小不同的衝擊。
根據市場調查的初步整理,可知臺北商圈主要有八家日本拉麵連鎖店進駐,主要集中在以捷運板南線為主的忠孝和信義商圈。八家店舖中,有六家是2012年進入臺灣;另一方面,除了長浜No.1強調呈現早期日本福岡博多地區的傳統拉麵攤口味,熊本味千由第二代開創新式經營之外,其餘六家都是80年代末期以後由新興料理職人所開創的拉麵店。
最後,除了熊本味千、花月嵐及一風堂之外,其他的品牌以臺北為首波海外投資地。透過列隊食客的觀察與詢問,發現除了當地客人與日本客人之外,也有少數港澳大陸口音和歐美人。可見2012年起隨著日本拉麵品牌的快速匯集,產生群聚效應,無意間也讓臺北成了日本拉麵的集散中心。以下,我們來深入解讀這些產業、品牌與市場的變化背後的訊息和意義。
日本拉麵在台之市場訪調整理表
店名
|
入台
年份
|
店數
|
拓展城市
|
入場選擇
|
入場商圈
|
主打
拉麵價
|
花月嵐
|
2007
|
21
|
臺北 台中
臺南 高雄
|
專門
|
臺北忠孝
|
160
|
熊本味千
|
2007
|
3
|
臺北
|
獨立
|
臺北中山
|
140
|
一風堂
|
2012
|
4
|
臺北 高雄
|
獨立
|
臺北中山
|
230
|
長浜No.1
|
2012
|
1
|
臺北
|
獨立
|
臺北忠孝
|
220
|
凪
|
2012
|
2
|
臺北
|
專門
|
臺北西門
|
230
|
山頭火
|
2012
|
3
|
臺北
|
專門
|
臺北忠孝
|
210
|
北無雙
|
2012
|
3
|
臺北
|
獨立
|
臺北信義
|
220
|
三田製麵
|
2013
|
2
|
臺北
|
專門
|
臺北信義
|
230
|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根據佛光大學翁玲玲教授的研究,臺北最早的日本拉麵店是1986年在伊通街開設的「樂山娘拉麵」,為臺日聯姻夫婦所經營的飲食店。爾後的九〇年代,日本拉麵的看板如雨後春筍般在臺灣大街小巷中林立,品質良莠不齊;到了1995年,更有日本連鎖拉麵品牌「壽賀喜屋拉麵」、「佐野拉麵」和「熊本拉麵」嘗試在臺灣拓展版圖。然而,自21世紀開始,不論是本土的或是外資店家,整併關店或是縮小營業的動作不斷,昭示著拉麵風潮的退卻。
吸收過去的品牌經驗,近年來陸續開展海外市場的日本拉麵連鎖店,檢討前輩的「過度擴張」、「品牌定位不明確」及「口味調整過度」等缺失,重新確立海外市場戰略。對照比較新舊拉麵品牌,可知有兩大不同之處。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