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5 期
 
老日香海外取經 打破老人糕魔咒
作者:陳皓嬿
  文章瀏覽次數:2142

  大漢溪畔、新月橋口,離熱鬧的新莊夜市有段距離,老日香餅舖獨自與河對坐。兩百年前,清乾隆年間,這裡還沒淤積、也尚未被艋舺取代,曾是「千帆林立、市肆聚千家燈火」的新莊港港口。

  商賈買賣興盛造就繁榮的新莊廟街,短短一公里就有十來間廟宇,拜拜是早年當地人的日常,供品用的「糕仔」則是當今較少人知的新莊「擔路」,也是西元兩千年後「老日香」在港口遺址旁守護的傳統。

  糕的原料很簡單,港口就地取材,用米磨成粉後加入糖漿蒸熟。新莊的糕跟台灣中南部的糕略有不同,不加油,所以可以久放、可以回蒸。以前物資缺乏,人們外出工作、出遠門會帶上兩塊糕,就著茶水便能飽一餐。

  老日香第三代老闆張承盧的祖父,民國初年就騎著單車、載著木箱在廟街販售「糕仔」和花生糖。「那時廟街賣糕仔的店家很多,連龍山寺都要跟我們這裡叫貨,」張承盧轉述昔日光景,說第二代的父親張炳章和叔叔張俊雄,後來各開了一家店,都叫老日香;父親的客戶多是宮廟,叔叔則主供旅舍觀光。

  新莊廟街沒落之後,隨時代演進,拜拜的人少了,糕仔成了「老人家吃的東西」,當地糕餅店一家家收掉,張承盧家也無例外。民國66年,老日香歇業,么子張承盧還在念小學,父親告誡他和兄弟姊妹不要接手做這行,太辛苦、沒前途,讀書才是正道。

  但張承盧沒聽話,「我寧可做了後悔,也不要後悔沒做。」

  成年後從事日本烘焙設備代理工作的他,認識許多麵包店老闆跟食材供應商,讓他常有機會在旁看人烘焙,久了,便對日式烘焙產生興趣。

 

復興老日香 老員工伸援手

  「有次跟一個以前供貨給老日香的餡料商二代聊天,他說,你們老日香沒有傳承下去好可惜。」張承盧也這麼認為,加上那時政府在倡導一鄉一物,他想,三峽有金牛角、深坑有豆腐,「新莊明明有糕仔卻沒落了。新月橋通了有觀光契機,我覺得應該發揚下去。」

  他起了「復興老日香」的念頭。「退伍前我父親就去世了。那時我許下心願,希望能把老日香帶回來」張承盧說。然而家人們全都反對,理由是現代人都喜歡吃蛋糕,「你帶回來那些台北麵包店的麵包多好吃啊!」開傳統糕餅店絕對沒生意。

  沒有開糕餅店的契機,張承盧只好先開麵包店,並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如果麵包做紅成了名店,就把傳統糕餅導入。

  因緣際會,叔叔的老員工聽聞張承盧想要重啟糕仔爐灶,主動說願意傳授技術,張承盧知道後趕緊將家傳的木模等器具找出來、備齊,由老師傅口述作法,他一步步跟著復刻。沒想到,第一批成品做出來,母親嘗了一口便說「沒有你爸做的Q潤」,而且由於原物料成分差異,復刻版糕仔的保存期限只有三天,要作為伴手禮,根本不能賣。

 

父親秘方 和菓子師傅解密

  「以前的糕仔是用在來米,跟台灣主食蓬萊米質地不同,質地更鬆、不黏。」張承盧解釋,「再來是糖。古早時的糖是放著會結塊的純糖,跟現在的精製糖不同;另外,每個師傅煮糖的方式跟配方也不同,我爸煮糖的方式是機密,叔叔聘的那位老師傅不知道他的作法。」

  原以為製糕很簡單的張承盧店面都租好了,沒料到遇此挫折,只能自己一個人悶著頭研究摸索,因為周遭朋友都是西點出身,沒人懂怎麼製糕。

  「直到一次,鹿兒島烘焙技師西村先生來找我、問我在忙什麼,我就把糕仔拿給他看,告訴他我的困擾。」

  張承盧說,西村先生向他要了配方跟做法,回去後,從日本寄了包裹給他,張承盧一看竟然是糕仔,「我媽吃了一口,說『嗯,有你爸做的味道』!」

  後來張承盧才知道,糕從中國傳到日本,就是日本皇族吃的和菓子「落雁」,西村先生替他解了謎,讓他重新調整原物料和製程,接著又赴中國江蘇阜寧縣考察糕仔的源頭,前後費時兩年,終於做出爸爸當年的糕仔,讓老日香重現江湖。

  老日香的糕有兩種,「潤糕」與「鬆糕」,兩者基礎原料相同,差別只在潤糕蒸的時間較久、口感較Q,鬆糕短蒸成型就出爐、口感較鬆。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