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發酵迷創辦人黃靖雅最愛的冬季,「因為冬天的溫度最適合發酵。」開始「與微生物一起工作」至今六年,黃靖雅試圖「將發酵帶回其應有的榮耀、偉大位置。」一直以來,發酵迷帶領著超過兩千位共學學員「跟著節氣學發酵」。黃靖雅表示,2021年,「發酵迷2.0」,是要透過一塊土地、一群人、一個共識,翻轉。
台北大稻埕迪化街,傳統的「北街」上坐落著「發酵迷」,一處「希望透過手釀食物喚醒人們,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種植,用公平的方式來買賣,並且獲得充分的營養。」的所在。
進門迎面的是一整牆的發酵食:有豆腐乳、有發酵蒜末、有番茄,甚至有正在發酵中的海帶。黃靖雅解釋,海帶發酵可以產生如魚露般的鮮味,可提供茹素者在酸甜苦鹹外關於「鮮」的味覺感受。
「萬物皆可發酵。」黃靖雅說。
食物,真能感動人嗎?
黃靖雅曾經在新竹縣尖石鄉秀巒部落的小學擔任專案老師六年,她看到有務農的學生家長,非常認真工作,但收成作物的賣價卻不好,與他們辛勤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成合理比例。因此她思考如何協助這些務農的家長,一開始她接洽中華電信的福委會,透過大企業員工直接購買如水蜜桃等作物;後來與一位主廚學做黃金泡菜。
黃靖雅發現,十斤高麗菜做成泡菜後約一斤,是個能讓友善土地的農人快速銷貨的方式,於是開始研究「發酵」這件事。
在整牆發酵食前桌上,黃靖雅斟了幾杯飲料給我們,康普茶。連待客飲料都是發酵。她的康普茶沒有太多味覺上的變化、刺激,就是非常基本、原初的康普茶口感,但飲來能讓人定神、舒暢。
「我們現在的食物,真能感動人嗎?」黃靖雅問。現代人的飲食愈來愈豐盛、愈來愈精緻,但她的這個問題震聾發聵。她接著問:「你的靈魂已經多久沒有被食物感動到了?」
她以馬克思哲學的「異化」(Alienation)概念來解釋:資本主義下,「人已經不是人」,而更像是「工具」,廚師與食物已經疏離,可能只是食物的工具;當廚師沒有被好好對待,「他料理出的食物又能如何感動人心?」
因此黃靖雅認為,「好的食物」不需要特別厲害的工藝、毋須講究擺盤視覺設計,以自然農法培育的食材,新鮮呈現其原味即可。而發酵,就是能賦予這些好食材更多鮮美味道的方式。
黃靖雅說,她有時在外面吃完飯,覺得太飽、太繁複,回到家吃一碗自製酒釀優格或飲一點四川泡菜的老滷,「頓時覺得身心都舒暢很多。」

跟著節氣學發酵
雖然發酵、腸道好菌等觀念從西方陸續傳進台灣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但黃靖雅回想剛開始推發酵的時候,也並非一帆風順。「為什麼妳的泡菜會冒泡?」「為什麼妳的泡菜每次買味道都會有點不一樣?」這些問題都是初期黃靖雅必須跟客人解釋的。
後來,大家都能瞭解發酵的二氧化碳作用,都能知道手作發酵食品是「跟酵母菌一起工作」,而非工廠大量一致化生產。
進而,大家都願意跟著黃靖雅、跟著節氣學發酵。
現在是洛神花味噌,下個月大白菜出來了可以做酸白菜,然後是芥菜可以做成酸菜;過年的時候我們做紅糟,春天清明,有梅子、有筍,梅子酒、梅子醋都可以做。

黃靖雅信手拈來就是一本「發酵經」,「我們用發酵在土地上寫日記。」
清大哲學所畢業,開店賣泡菜,一度讓黃靖雅的家人有些不能接受,「給妳讀這麼多書幹嘛?小學畢業就可以去賣泡菜了!」
黃靖雅一度也深陷困擾,但她一個轉念:「我不是在賣泡菜,我是在做發酵。」豁然開朗。
她反問:「這個地球上如果沒有微生物分解,人類應該會被各種垃圾堆埋。」因此,黃靖雅希望將「發酵」帶回原本該屬於它的榮耀、偉大位置。她也希望透過發酵食,支持更多友善農耕。
現代人都很懂得愛自己,但黃靖雅希望每個人也能「愛別人」、「愛這片土地」,「如果土地不好,沒辦法生長好的作物,人又怎麼能被滋養?又怎麼會好?」這是黃靖雅從發酵又進一步延伸的飲食觀,「全世界都是生命共同體,不可能只把自己顧好就好。」
所以她一直在凝聚社群,找志同道合的共學。她這一年來在發酵教學課程中,發現餐廳或飯店的廚師愈來愈多,約占一班的十分之一,讓她覺得發酵這件事透過餐飲系統,能夠更快、更廣地影響更多人。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