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6 期
 
有機一定比較好?
作者:高琹雯Liz
  文章瀏覽次數:744

  超市的貨架上,有機與非有機食品並列,當你伸手拿取有機時,心裡快速掠過的決策點可能是:

  1. 有機食品沒有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殺蟲劑、肥料,比較安全、健康。

  2. 有機食品比較營養。

  3.有機農場比較能保障動物福利。

  4. 有機農業比較有利於環境永續發展。

  以上幾種理由頭頭是道,可惜的未必完全站得住腳。

  有原則就有例外,有主流就有反動,當人們檢討二十世紀的慣行農法、綠色革命,反思糧食擴產對於地球施加的汙染與壓力,卻往往沒意識到,有機不是萬靈丹,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英國哲學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在《吃的美德》一書中,針對人們選擇有機的理由一一提出辯證。他不是反對有機,只是想提醒大家,有機不一定比較好。

  他首先要導正的觀念是,「傳統耕種方式並不等於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現今的規範已經嚴格許多,而有關農藥的使用,真正重要的是「殘餘量」,人們應該要相信科學定義的「安全劑量」,農藥殘留沒有超標,對身體就沒有害。

 

有機農法與能源消耗

  他引述2009年英國食品標準署的研究數據,指出「有機及傳統方式生產的作物和牲畜,在營養成分上多半無明顯差異。」動物福利的部分,巴吉尼提到,動物是否被善待,最好親自走訪農場,用藥也要看一國的規定,不打抗生素對於生病的動物未必比較好。

  至於許多有機擁護者主張的,慣行農法有害環境、無法永續發展,巴吉尼舉出許多事例說明,農業無法清楚畫分為「小規模、有機」一邊,「大規模、工業化」一邊。例如,美國有研究指出,內布拉斯加州高密度玉米產區,「密集灌溉及噴灑含氮肥料的作物,比其他方式種植的作物產量高,耗費較少能源,造成的環境衝擊也較少。」

  即便有機在生物多樣性占優勢,在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排放可未必。有些有機農場規模龐大,已經堪比工業化農業;巴吉尼甚至主張,工業化農業也會與時俱進,

  「也有強烈的動機想減少對石油和合成氮等有限資源的依賴」,「醜陋的工業化農業要達到永續和安全的標準,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從幾百哩外運送來、大規模飼養、吃有機飼料的牲畜,會比小規模飼養、吃施過少量肥料的青草的牲畜好嗎?單一栽培的有機玉米田,難道會比少量噴灑殺蟲劑的混作田地好?」巴吉尼如此操練讀者的腦袋。

 

有機農法與溫室氣體排放

  有機與非有機的辯論一直持續至今。近年來的爭點聚焦於溫室氣體排放:有機農法的作物產量較低,若要應付人口增長,需要更多土地來耕種,因此將排放更多溫室氣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中心」(Earth Institute)一篇201910月發表的網站文章*,引述《自然》期刊一篇201812月發表的論文,指出瑞典的有機豌豆種植,相較傳統豌豆種植,將多排放百分之五十的溫室氣體;另一篇發表於《自然-通訊》的論文,認為英格蘭和威爾斯若大幅採行有機農法,因為作物產量會減少百分之四十,將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多,且這兩地也必須進口更多農產。

  有機與非有機不是二擇一,不是非黑即白。農業面臨的問題是,該如何應付人口增長,又能維護環境、善待動物、確保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全有機或全工業化,任一極端都無法解決問題。落實到我們的日常消費,決策依據可以更細緻。畢竟,價值判斷是複雜的,因為「更好的生活」本身就是複雜的。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