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開始,蘭餐廳(Orchid by Nobu Lee)與雲端廚房Just Kitchen合作的外送餐盒海南雞飯、肉骨茶,以及海鮮叻沙麵剛好送到,餐廳負責人劉宗原(Frank)與主廚李信男(Nobu)招呼著一起來吃。
這幾道由出身馬來西亞新山的副主廚余孫鵬(Peng)開發的外送品項,在外送平台上以「Orchid by Peng星馬饗宴」為名,餐盒上的品牌識別也從蘭餐廳原本的蘭花圖樣改為棕櫚,一方面暗示南洋熱帶風情,另一方面也與蘭餐廳本身高端餐飲(Fine Dining)的品牌形象區隔。
為了確保打著蘭餐廳品牌的外送餐盒水準,他們每星期會實際用外送平台App點一次餐。叻沙口味的鹹淡、肉骨茶湯的顏色、米飯顆粒的完整度,都是他們檢視的重點。
供需落差 從數據找切入點
劉宗原指出,根據外送平台的數據,台灣點外送餐飲的民眾,偏好重口味的食物,且對中餐、亞洲類型食物的回頭率高。其中,東南亞餐飲在美食外送平台上的需求高,供應卻很少,是蘭餐廳與Just Kitchen合作,鎖定東南亞口味的原因。
另一個促成關鍵,是余孫鵬的南洋家鄉料理煮得實在太好、太道地。他第一次員工餐煮家鄉菜,令劉宗原大為驚豔,認為可以直接拿到餐廳裡面賣。
「什麼樣的餐點可以讓家庭客一周點單兩、三次?」
李信男說,研發外送餐盒菜單,希望是「comfort food」(療癒食物),從小朋友到老人家都可以點、都會喜歡,例如,小朋友可以吃海南雞飯,大人可以點比較重口味的叻沙麵。
即便如此,余孫鵬在台灣,還是將家鄉的口味做得「小辣、少鹹」。他表示,與雲端廚房合作,因應大量生產,必須妥協的是「步驟簡化」,「如果我自己開餐廳賣雞飯,一定每天現做醬料。」每天新鮮食材現炒的醬料,香氣一定比大量製作存放來得好,而且儲存在桶中沉澱,每一次出餐是否有先攪拌均勻再分至各餐盒,使每個餐盒醬料口味一致,也是衛星廚房要注意的品管步驟。
「與雲端廚房合作,必須在口味品質與實際執行間找出平衡點。」余孫鵬說。但蘭餐廳對於雲端廚房餐盒還是有堅持的地方,例如海鮮叻沙麵的蝦。
雲端廚房先備料到半成品,再至衛星廚房覆熱、組裝,才方便大量製作,劉宗原同意叻沙的湯頭可以預先備料,但蝦一旦先處理好再覆熱,口感就會變得軟棉不脆,「蝦是海鮮叻沙麵的靈魂,我沒辦法妥協。」所以蘭餐廳叻沙麵餐盒中的蝦是在衛星廚房裡點單後現燙,以呈現最恰當的口感。
在雲端廚房結合外送的平台上,合作餐廳品牌堅守「餐飲最大還原度」,雲端廚房業者則力求「大量複製生產的效率」,彼此不斷在試菜調校、顧客數據回饋之間,協商出平衡點。
還原度至少要達九成
劉宗原指出。如果Fine Dining追求餐點品質一致性,誤差須在1%以內,則與雲端廚房合作的品項,送到客人手上的餐盒,還原度與最初設計的品質、口感,要達到九成;有鑑於目前外送系統的冷藏設計目前並未達到理想,生食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在蘭餐廳的外送菜單上。
劉宗原曾經將餐廳招牌菜威靈頓牛排帶回家,希望做出在餐廳吃到的感覺,「縱使我這個餐廳老闆知道這道菜的食譜、製作步驟,也看廚房做過許多次,但帶回家就是無法還原到餐廳現做口感。」
考驗Fine Dining上雲端的另一關鍵是訂價問題。去年疫情初期,蘭餐廳曾自己推出外帶外送菜單,包括2280元的鴨肝威靈頓牛排、990元有半隻波士頓龍蝦與焗烤通心麵、六塊炸雞680元等,以「外送、外帶米其林頂級料理」為號召。
劉宗原不諱言:「餐廳想賣的餐飲價值要與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一致,才能維持。」一定會有消費者願意花三千元在家裡點一套主廚李信男的拿手菜,「但市場畢竟太小。」這個經驗也促使劉宗原與雲端廚房合作,「就外送而言,人事、採購成本,以及與外送平台協商抽成費用各方面,獨立餐廳都贏不了雲端廚房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