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6 期
 
小小蔬房 用態度形塑影響
作者:陳怡伶
  文章瀏覽次數:1519

  與一間老屋的相遇,開啟一段理念與真實食物的美好戰爭。

  「年紀大了,多少會對草木有情。」人稱劉姐的劉立群素淨的臉龐,綁著灰白色辮子率真地笑著,回憶起這段與草木產生感情的結緣故事。六年前她閒晃進單行的漢口街,只因為自己太喜歡老屋了,不經意看到這間老房子招租,就向維修古蹟建築的房東租下,而小小蔬房的故事,就從她與這間老房子相遇講起。

  人們總說「老物會找人」,劉立群說突如其來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才開始想該做點什麼。鄰近大稻埕與西門町交界處的百年老屋被賦予了新生命,也讓劉立群有了不一樣的責任。

  長期茹素的劉立群清楚知道自己的健康飲食和大眾市場不同,單純想要透過這家店吸引相同頻率的客人,甚至能從有興趣轉變成「同類」,也因有話想要跟客人說,她明白「要改變主流市場很難,至少可以吸引一些人的注意。」所以不以傳統的餐廳經營模式,除了提供蔬食,也提倡自然發酵食。

 

身體力行從產地到餐桌

  店內所使用的食材,不少都是與劉立群結緣,可說上好長一段淵源,「如果要影響別人,就要用有態度的東西。」劉立群說的每字每句都帶著自信,而這種驕傲來自於不平凡,好比小小蔬房的白米飯,使用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稻米,由青年返鄉的任永旭所生產,會決定用他的米,也經過劉立群的重重考驗。

  一開始任永旭以客人的身分登門拜訪,「聽說你們煮的飯很好吃,我來吃吃看。」用餐後相談甚歡,任永旭畢業於台大森林所,劉立群應邀到他耕作的農田,觀察他捨棄農藥化肥後,怎麼防治蟲害,如何在豐沛湧泉的雪山水源地手撿福壽螺。任永旭堅持一年一穫的休耕種植,友善農地的生產方式,所付出的時間與人工成本代價自然很高,劉立群認為:「在夾縫中求生存,最困難的是小農價格與消費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不希望消費者付太多錢之外,又如何讓小農能有所收穫。」最後劉立群與稻農契作,早已超出商業利益,動機只有對於友善土地的認同。

  從產地到餐桌身體力行,讓更多人體會稻米的美好,不時帶著小小蔬房的學員到宜蘭插秧,舉辦新米品嘗會,利用高雄147號芋香米的米穀粉做成特製甜點。雖然飲食主流早已棄米飯而去,隨處可見西式餐廳與烘焙坊,澱粉也成為肥胖的罪惡代名詞,當任永旭輕訴擔憂「米愈來愈難賣了」,劉立群也深刻體會米飯文化的式微,既然白飯行不通,那就幫忙開發稻米副產品,讓原本丟在田埂施肥用的米糠漬醬菜,除了將米糠材料包帶到水花源市集傳授,在餐廳也提供各式經過米糠發酵過的日式醬菜。

 

因材施教 找出食材最好滋味

  店內的蔬食利用四處蒐集來的「有態度食材」烹調而成,有機天然已是最基本的限度,運用這些食材款待撫慰每個登門需要潔淨的味蕾,菜譜更內含三代的情感連結,除了女兒從小吃到大的胡蘿蔔蛋糕,還有劉立群來自山東的父母傳承的招牌十香菜「素什錦」,使用有機蔬菜,如紅蘿蔔、黃豆芽、佛手瓜、杏鮑菇、金針菇、木耳、豆皮等食材切絲,再利用炒與拌的少油烹調方式,讓每種細緻刀工下的蔬菜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味道。

  劉立群調味簡單,讓食材回歸最原始的狀態,她認為:「做菜掌握到食物本質,好好發揮食材的味道,就像教小孩,不強求孩子去做別的人,因材施教,找出食材最好的滋味。」

  劉立群說:「蔬房不只是餐廳,飲食為首,眾人圍坐,這裡是我們演繹蔬食的舞台,也是土地、種植者、消費者的場域。」而她在惜食觀念下,更懂得利用食材:曾在農夫市集裡看到被摘下丟棄的胡蘿蔔葉,「仔細聞,會發現紅蘿蔔葉帶著巴西利(Parsley)的味道,除了拿來做青醬,也可以用這些葉子做鹹派。」另一道招牌紅蘿蔔濃湯,沒有紅蘿蔔的生腥味,秘方是添加馬鈴薯、薑、柳橙汁。融合在一起的橘色湯汁總讓人以為是南瓜湯。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