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6 期
 
拚死吃河豚 食用不當的中毒風險
作者:顏宗海
  文章瀏覽次數:6143

長庚醫院最近收治了兩位河豚中毒病患,是一對夫妻,患者自述中毒的原因為食用自己釣到的河豚煮的魚湯。一段時間後,兩位患者陸續出現嘴唇及舌頭麻痺、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伴隨有眩暈的現象。醫師通報桃園市衛生局後,食藥署利用基因鑑定技術得知造成此次中毒案例的河豚品種為「黑鰓兔頭魨」(Lagocephalus inermis)。由於臨床上並沒有針對河豚毒素的特定解毒劑,因此病人住院後,醫師給予支持療法,以症狀治療為主。經過數日住院治療,兩位病人症狀皆有改善,並已出院。

 

加熱也無法破壞毒素結構

國內曾發生多起誤食河豚中毒案例,除新鮮的河豚料理外,河豚也可製作成加工食品。漁業署有公告無毒的河魨魚種,如黑鯖河豚、白鯖河豚等,才可以販售或提供香魚片加工。然而,過去有些業者因誤用有毒河豚製作香魚片,造成數起消費者中毒案例,因此衛福部明定,若使用無毒可食用的河豚作為包裝販售的香魚片,業者必須清楚標明河魨魚種。

河豚是有毒魚類,在台灣吃河豚中毒的病例並不少見,中毒原因是吃到河豚毒素(tetrodotoxin)。河豚毒素是一種熱穩定毒素,加熱烹調也無法破壞其結構,主要存在河豚的卵巢、肝臟、皮膚等組織。

文獻指出,毒素主要為河豚體的微生物所產生。造成中毒症狀的作用機轉是,河豚毒素會抑制人體內神經及肌肉細胞的鈉離子傳遞,阻斷神經傳導及肌肉活性,進而出現臨床合併症。

一般而言,河豚中毒的症狀嚴重度與攝食量有關,吃得愈多症狀愈嚴重。醫學上有學者將河豚中毒的嚴重性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嘴巴周遭發麻,可能伴有腸胃道症狀;第二級,臉部麻痺、四肢麻痺、協調功能失調、口齒不清等;第三級,嚴重四肢麻痺、呼吸衰竭、失聲、瞳孔放大等;第四級,嚴重呼吸衰竭、缺氧、低血壓、心跳過慢、心律不整、昏迷等。

 

臨床沒有特定解毒劑

由於臨床上並沒有針對河豚毒素的特定解毒劑,因此河豚中毒病人的治療主要以症狀治療及支持性療法為主。若病人於中毒後一小時內到院,可給予洗胃治療,並另外根據其症狀給予症狀治療,如人工氣管插管及呼吸器、強心劑或人工節律器等。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