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7 期
 
梵燒肉 組合出和牛高潮起伏
作者:朱荔詡
  文章瀏覽次數:716

  燒肉,可以說是近年來台灣最受歡迎的餐飲品類之一,從庶民到高級,從自助到代烤,隨著肉品、服務、環境不斷升級,甚至一舉攻進米其林殿堂。

  20179月是台灣燒肉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暌違14年的日本和牛再度開放進口,掀起了台灣燒肉界另一波升級熱潮,國內名店紛紛推出「日本和牛」選項,以「日本和牛」為主打的精品燒肉店更如雨後春筍,強調饕客不用飛去日本,在台灣就能享受到頂級美味。

  然而光食材使用了日本和牛,就是真的原汁原味的日本頂級燒肉?位在台北市忠孝敦化路口知名豪宅元大柏悅二樓的「梵燒肉」,總經理陳伯廷、副總經理陳宥廷不僅出身台灣米其林一星的燒肉名店大腕,有十多年頂級燒肉服務與燒烤經驗;三年前兩人更前後親自前往日本,在全東京排名前15、日本最大美食指南Tabelog金獎的燒肉名店「よろにくYORONIKU」見習,並在よろにく社長親自監督下,開出內裝、食材、服務、料理可以說是直系血統的「梵燒肉」。

 

豐美不膩的味覺體驗

  「很多人對和牛的刻板印象就是『很軟、很嫩、很甜,但超油!』,多幾片很快就膩了,」陳宥廷說,日本和牛以油花均勻著稱,舌尖溫度融化油脂,創造出難以言喻的美味,但換言之,份量一多就會變得在吃肥肉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第一次去日本吃和牛,一開始很興奮地狂點,很快就膩到受不了,反而留下負面印象。

  陳宥廷強調,品嘗日本和牛不是愈多愈好,必須仔細組合一頭和牛身上不同部位,透過交錯不同油花程度部位的肉品,甚至適時搭配其他食材,才能創造豐美但不膩的味覺體驗,「這就是我去日本研習最大的收穫:和牛,比以為得更深奧複雜。」

  過去日本和牛開放前,台灣的和牛主要是澳洲和牛,由於當地分切與處理技術限制,台灣吃到的多半是菲力、沙朗、紐約客等傳統牛排部位,但日本人對於和牛各部位的肉分切仔細,依據油花的多少,可以分成五等級,一些以前在台灣不曾出現的部位,例如前腳上半部的栗子肉、黃瓜條,後腳的和尚頭、龜之子,或牛肋條後方的貝身肉等,到傳統油脂最多的紐約克、肋眼芯,都有更精細的分切。

  這也打破了陳宥廷過去對於和牛就是油花愈多愈好的刻板印象,在日本,他看著よろにく本店怎麼搭配油花多的部位,以及油花不多的赤身,並各自對應合適的醬汁或其他素材,創造整體味覺體驗的高潮起伏,「才是和牛真正的奧義!」

 

不曾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第一次來的客人,梵燒肉就設定了入門套餐「遊肉、一部始終」,涵蓋一頭和牛各部位的精華,以及不同節奏的品嘗方式,從開場的冷製盛合,讓客人先從牛刺身、生牛肉開始,體驗和牛的原始肉味;接著從最清淡的鹽味開始,提供牛舌、腿三角等,來品味和牛炙燒後的鮮甜;再進入醬味,採用帶著韓式辣醬風格的醃料,去品嘗赤身肉的紮實。

  當客人開始熟悉和牛的滋味與中場的湯品過後,梵燒肉的精華作法登場。先是採用油脂最豐的絲綢肉,在快速烤過、逼出油脂後,搭配越光米讓客人品嘗,過了火的和牛油脂散發濃香,而米粒吸收的油脂,入口不會那麼油膩,反而有既濃郁又清爽的口感,和牛油花香氣精華擴散到最大。

  而夏多布里昂則是菲力最精華的部位,但菲力由於油脂少一點,炙燒時很容易外硬內生,口感不佳。梵燒肉依よろにく本店的獨門技巧,將肉片成兩公釐的薄片,慢火炙燒後再反覆折疊,完成後乍看還是一塊菲力,但入口卻是由外到內熟度都完整一致地恰到好處,還保持噴汁的柔嫩口感,既有牛排的爽度,又保有和牛的軟嫩。

  壓軸的月見和牛,是將炙燒得恰到好處的和牛薄片沾裹有機蛋汁,再灑上新鮮松露薄片,蛋汁讓和牛口感柔滑,松露片則與和牛原本的肉香交纏,入口是一層又一層的香氣爆發,創造出單獨只有和牛或松露都不曾擁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去日本研習才知道,日本人把和牛品嘗得如此精細。」陳宥廷感嘆,和牛不同部位有不同質地和油花,需要不同的熟度才能釋放最佳的香氣和口感,有時更要和其他食材互搭,引發最大級的美味,「這些都不是以前澳洲和牛所能提供的。」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