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煙的陶壺裡裝著一大塊牛肋條,豔紅油亮又漬得入味,頗有「我不入烤爐誰入烤爐」的氣勢。只見店員熟練夾起肉塊,像要進行什麼儀式般倒數「三、二、一!」接著從廚房到各桌齊喊:「わくわく(Waku Waku)!嘿嘿嘿嘿嘿!」牛肋條便在歡呼聲中躺上燒燙的鐵板,油脂滋滋作響、肉香瞬間噴發。客人的食慾隨著美妙的梅納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肉才剛入口就忍不住說:「啊~好想再來一份!」這是「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店裡天天上演的「燒肉迷魂計」,顧客心甘情願忘卻熱量,大口吃肉;同時也是社長宮澤寬竹追求的長遠經營術:「希望大家吃完隔天還能想起我們,不管是東西好吃、氣氛好或是服務貼心,然後下次還想再來。」
烤爐鐵板紋路 好吃的秘訣
日式燒肉其實源自朝鮮移民,生活困苦時將日本人原本不吃的內臟加以醃漬去腥,再燒烤至香氣十足。宮澤寬竹指出,相較於東京地區的燒肉風格偏高級精緻,大阪地區則更貼近燒肉起源,不僅各種內臟是拿手食材,店鋪氣氛也更大眾化。從日本餐飲業起家的他,想讓台灣人體會一頭牛從內到外的美味。
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已來台七年,宮澤寬竹拍胸脯保證,樣樣都是日本原汁原味呈現。他指出,店裡包括醬味、味噌味與鹽味等三種醃醬;還有橘醋醬、燒肉醬兩種沾醬,配方都是100%純正的日本風味。隨著肉品種類或厚薄程度不同,醃醬與沾醬發揮各種排列組合,時而濃郁醇厚、時而清爽提味。像是招牌菜「蔥花橫膈膜」,以蔥的清甜去除牛橫膈膜腥味,烤至五分熟時再擠上檸檬汁,肥腴香潤又清爽,風味層次十足。
宮澤寬竹說,常有人認為日式口味對台灣人來說太重鹹,但他想做的是道地燒肉,喜歡的人就會吃上癮,而不需為了討好不同味蕾而一改再改。若真要講起唯一的不同,他說:「香菜在台灣便宜又好吃,所以用得比日本多。」
除了調味,店裡最吸睛的就是桌上小巧的瓦斯烤爐。
不同於多數燒烤店的寬大烤面並強調炭火,大阪燒肉的烤爐小於A4大小,再配上小夾子,讓人很難跟豪邁燒烤做連結。「我覺得不一定要炭火才能烤出美味,而是要徹底了解肉的特性並且精準掌握火力。」他開始細數這個小方盒的好。
宮澤寬竹比畫著鐵板,模擬下肉位置,說長條的肉就橫放、也可以左右擺開,鐵板間隙正好烙出美味燒痕。再仔細瞧,還可發現鐵板上有凹凸不平的紋路,這也是好吃撇步,有了空氣流通才不會一下肉就老死沾黏。至於這個秀氣的大小,正好適合一次放一種口味,牛肉、海鮮都不打架。要大口吃肉也要細細品嘗。
有趣的是,他說大阪當地現在已經漸漸不用這種烤爐了,而是選用更大、更簡便的爐具,「已停產的小烤爐得特別訂作,價格比一般爐子貴五到七成。」對宮澤寬竹來說,燒肉看似隨性,但處處是學問,也讓他不願捨棄這身懷機關的小爐子。
堅持手工切肉 摸透食材個性
大阪燒肉 燒魂目前共有四家分店,每日消耗的肉量非常可觀,雖然大可透過中央廚房將肉切好,到店再調味,但他們卻堅持每日手工切。宮澤寬竹強調:「無論是肉類、海鮮或蔬菜,都有個性!機器雖有效率,卻無法摸透每種食材的脾氣。」
好比每天都進貨無骨牛小排,品名都一樣,但一開箱就會發現不可能每塊都長得一樣,包括筋的方向、脂肪厚度或油花分布的位置等,「就跟人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這即是宮澤寬竹口中的「個性」。他認為懂得順應食材狀態做處理,才能確保每一塊送進客人嘴裡的肉都有品質保證。
天天手切肉片,宮澤寬竹苦笑說員工真的很辛苦,但語氣卻充滿自豪,因為廚房裡人人都訓練成切肉達人,可以立刻判斷要正切反切、還是左右下刀。「一方面是追求品質,另一方面也想讓員工具備專業技能。」畢竟他本人就花了兩年學習牛的知識。請教他牛舌怎麼好吃,他立刻伸出手來摸擬,先是動動手指,「這裡用來吃東西喝水,都是肌肉,很硬。」接著指指前臂接近手肘處,「根部都是脂肪,脆口不硬且油脂豐富,就是大家喜歡的厚切牛舌。一條牛舌只能切下五、六片。」
然而,問及店裡哪樣食材最費工?得到的答案卻跌破人眼鏡。只見宮澤寬竹端出一小碟晶瑩細碎如刨冰的蔥花,「這也是手切。」然後又請店長現場示範刀工:將整條小黃瓜間隔去皮,削成像是髮廊的旋轉燈。他解釋,小黃瓜帶皮跟去皮的地方硬度不同,一口咬下會先從縫隙處裂開,清甜水嫩立刻湧現,與爽脆的皮產生雙重口感。
就在納悶怎麼聊燒肉卻講到小黃瓜時,宮澤寬竹緩緩說:「因為我們的生意是從一條小黃瓜、一塊洋蔥做起。」簡單的東西愈要花時間,「大塊肉跟小蔥花一樣,都是精神所在。」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