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8 期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身為消費者的你,如何吃得安心?
作者:楊惠婷
  文章瀏覽次數:597

  每年6月7日聯合國訂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是繼疫情發展後一年,聯合國根據疫情在各國間的發展,以食品安全為焦點,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可以稍稍安心的是,根據科學文獻研究,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新冠病毒透過食物傳播,主要原因在於該病毒在離體三天後難有活性,食品從屠宰、分切、儲存、運輸,很少能在三天內完成。

  然而,在台灣隨著疫情擴大,民眾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有大幅度的轉變,食品安全上也是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小細節,在此介紹給您。

 

針對自家調理食物的民眾,須注意:

  1.在烹飪前、進食前加強洗手和清潔。準備食物前,切記徹底洗淨雙手、工作臺面及烹調用具。

  2.將生食和熟食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其中,生鮮雞肉解凍後以滾水川燙取代直接以自來水清洗,防止沙門氏菌的汙染。

  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

  4.將食物放置或儲存於細菌不易滋生的溫度環境下。(低於7℃或高於60℃)

  5.食材儲存須注意適量且適當。因為外出採買時間及次數減少,我們會一次採買足夠食物,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購買過多生鮮食品以免容易腐敗。此外,冰箱冷凍、冷藏庫以及乾貨必須要每周整理,以避免有過期甚至是腐敗食品汙染整個環境。

 

利用外送平台訂餐或是宅配外送食品食材的民眾,要注意:

  1.提供固定放置外送商品的位置並予以標示。為了減少與外送員接觸,以及避免因此而造成外送員不當丟包的情形,社區請管委會集中管理,專區擺放食品,除了注意要區分「即食品」區之外,最好也能劃分「熱食」與「冷食、飲料」兩部分,以減少交叉汙染的機率。

  2.訂購外送食物,請務必選擇信譽良好且有廚房設備完備的店家。因為隨著訂餐平台營運蓬勃發展,登錄會員的商家眾多,有很多商家被發現根本隱身在公寓二或三樓自家小廚房,或是在五金店中,對於這些店家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實在有很大的疑慮,食品作業環境衛生狀況未知且堪憂,消費者在線上訂餐時,務必謹慎選擇。

  3.取得的商品,最好能夠是有完整包裝,以具有「啟封辨識性」者為更佳。為了避免外送過程中食物因包裝不完整而有被污染的疑慮,最好能事先確定外送餐點是否有完整包裝?某些業者甚至具有防拆貼紙或是以罐頭形式包裝密封,這些密封包裝機制可以確保消費者在拿到食品時確認是否曾經被開封過?這些措施可以防止食物被汙染。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在居家隔離下把握這些食品安全的小訣竅,順利度過這次的疫情。(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