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8 期
 
黑孩子黑咖啡 讓咖啡館變成一個友善平台
作者:游家榕
  文章瀏覽次數:981

  沒有明顯路標的知本台十一線旁,座落一間以火燒杉工法拼接而成的樸實咖啡館,在台東知本的田野間,安然自存。這間「黑孩子黑咖啡」於2017年開幕,是當地「孩子的書屋」所創設的產業育成中心之一,咖啡館的陳設充滿木頭手作質感,除了咖啡、輕食外,角落一隅擺放著各式台東在地農產加工品,書屋孩子們的木工作品亦陳列其中。

 

堅持專業與產業化 孩子育成場所

  孩子的書屋成立二十餘年,人稱陳爸的陳俊朗,一開始只是幫忙照顧鄰居的孩子,最後自掏腰包在台東知本,打造一個讓身處偏鄉、資源弱勢的孩子,能夠安心讀書學習、好好吃飯的基地。除了書屋的課業、日常陪伴外,也同步發展木工培育工廠、烘焙坊與黑孩子黑咖啡等產業育成中心,提供知本孩子技職學習機會,幫助與社會接軌外,也能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之所以成為技職訓練之一的黑孩子黑咖啡,林璟瑜表示,「孩子的書屋本來就有一間烘焙坊,所以陳爸才計畫開咖啡館,販售烘焙坊製作的蛋糕、麵包,剛好也是現在很流行的。」

  林璟瑜原為台北湛盧咖啡的創辦人,在咖啡館籌辦之初,即擔任顧問,有多年咖啡館營運經驗。直至2019年陳爸突然過世後,身為多年好友的她,毅然離開湛盧咖啡,到知本接手黑孩子黑咖啡的經營任務。

 

與在地連結 研發在地特色餐飲

  黑孩子黑咖啡做為育成場所,除了關照孩子狀況,也與社區深度連結,從食材到人員,都盡可能以在地為主。林璟瑜說,產業的每一項環節,都可以是一個就業機會,從耕種、烘焙、餐飲門市,到包裝、物流,都能提供社區更多工作,「譬如要賣鳳梨酥,從削鳳梨、製作、摺紙盒到出貨,至少可以提供社區十個以上工作機會。台北朋友常建議我,為什麼不用機器或外包?」而林璟瑜的回答總是,「能留在社區做的,就留在社區。」

  以知本或台東為主體的思維,也展現在黑孩子黑咖啡的餐點上。林璟瑜特別推薦黑孩子黑咖啡的輕食餐,百香果製成的沙拉醬、在地小農的新鮮刺蔥、自製歐式麵包以及新鮮沙拉,是一份相當「台東」的料理。

  林璟瑜強調,黑孩子黑咖啡所使用的食材,皆是當地生產的特色食材。其中,百香果沙拉裡的小番茄與甜椒,都是青林農場所生產。林璟瑜特別介紹青林農場,「看起來很像一回事,但其實只是書屋的一塊地,我們自己種些簡單食材。」在地食材搭配烘焙坊的自製麵包,充分發揮台東的好山好水,「從產地到餐桌,這是台東的特色,也能夠吸引來知本的觀光客。」

  做為一間咖啡館,林璟瑜也推薦咖啡品項,而咖啡從研磨、萃取到拉花,有很多技術層面可以學習,近年在台灣蔚為流行,能成為夥伴的專業技能之一。不是每個孩子都成為咖啡師才算成功

  林璟瑜接下營運工作後,便開始調整咖啡館的營運模式,力求能讓咖啡館成為真正的「產業」。她說,「從營運模式到產品概念,都要能夠與市場競爭,這樣才能持久。」她清楚定位咖啡館的目標與需求:並非位於知本鬧區的咖啡館,以目的型消費最為適合,餐飲也將以觀光客為主要客群。此外,所有食材盡可能取用在地,發揮台東的食材特色。

  舉例而言,林璟瑜把外聘員工的比例拉高至七成,育成員工僅佔三成,「之前像是店長帶著所有育成人員,但大家都不是專業的,會很辛苦。不如讓專業、工作經驗的員工來帶領小朋友,才能減輕咖啡館負擔。」這些外聘員工中,不乏書屋長大的小孩,或從外地返鄉的青年,「這些咖啡館裡想去台北、高雄看看的育成夥伴,也可以先從哥哥姊姊口中,得到更多資訊」。

  而對內的人員管理,林璟瑜則強調專業與正確工作態度,「我把孩子們在外會面臨的問題,先帶進咖啡館。我常跟他們說,以後到外面工作,要求就是這樣。」林璟瑜補充,「雖然把殘酷的現實提早告訴他們,但還在咖啡館的時候,他們可以花很長時間學習,更像是一個在職先修班」。

  林璟瑜以「產業」為出發點,堅持咖啡館營運與服務與商業咖啡館無異,期許自己及員工們。不過,她也心裡知道,黑孩子黑咖啡畢竟以咖啡育成教育為重心,人事安排上總有不同的考量,「一般老闆通常會希望員工待越久越好,但我們反而希望孩子們學完後,可以到其他地方看一看,所以流動率高。」接管咖啡館的一年多,林璟瑜雖然已經送走三位育成夥伴,但也樂見他們能在外闖蕩,進入職場。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喜歡咖啡館的工作,」林璟瑜分享,有的小孩從烘焙坊換到咖啡館,再到書屋的音樂組工作,才在音樂領域暫時定下來。對林璟瑜來說,這都是清楚認識自己的過程,「很難要孩子們在十幾歲就找到志向,在不同的工作環境嘗試,都沒關係,只要孩子還願意相信我們,比什麼都重要。」

 

在台北咖啡館賺錢沒什麼

  到知本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已深知信任對孩子帶來的改變。她滔滔不絕地說著孩子的狀況,「剛來時像個小刺蝟般,不搭理人,工作也愛來不來。」但工作半年後,不但準時上班、服裝儀容整齊等基本要求一律做到。更多的是,他開始關心身邊的人,「你都怎麼來咖啡館?以後我載你上班吧!」孩子簡單一個問句,讓林璟瑜高興不已,「他開始關心身邊工作夥伴,不再像以前把自己保護起來,也學會替我們著想。」

  小孩的成長與轉變,是林璟瑜從沒想過的成就感來源,也讓她看見陪伴的力量,「以前在台北賺錢沒什麼,現在黑孩子黑咖啡賺錢,我會超開心,這表示書屋孩子們可以吃得更好,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黑孩子黑咖啡營運四年以來,已經能夠收支平衡。接下來,林璟瑜想要發展網購,「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網購變得更加重要,如何與線上消費者溝通,也是一項技能,希望能帶著育成人員一起來做。」

  林璟瑜最近搜集一批書屋孩子的畫作準備在咖啡館展覽,未來更計劃出週邊商品,「我想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一間咖啡館利用在地食材,提供部落就業機會,不僅成為青少年學習技能的場所,也是展示知本孩子特色的最佳場所。正如林璟瑜所說,「我希望咖啡館成為一個平台」,從研發商品、就業技能培訓到創作展示,以孩子為出發點,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也成為遠行孩子們最堅強的後盾。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