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59 期
 
疫情下非典型家常菜
作者:陳靜宜
  文章瀏覽次數:1002

  疫情期間,看到臉書上有急診室醫生疾呼,大家可不可以不要在疫情嚴峻的時刻挑戰自己的廚藝,「你們以為急診室醫生都在忙採檢嗎?不是,是忙著縫大家的手指頭。」

 

趕鴨子上架的居家自煮

  將近兩個月的疫情期間,在有限空間裡,跟生活最相關的就是吃跟睡,許多經常外食的人改變了生活習慣,居家自煮次數變得頻繁,一天三餐、粗估50天就有150餐,人們在社群平台上,原本多PO與自己生活習習相關的事,這下子開始改PO自家餐桌、自己做的菜,特別是那些平時不常做菜的人,因此會切到手指自然不意外。

  臉書上有一個擁有21.8萬成員的「婦仇者廚房」社團,大家分享做菜失敗的經驗,讓原本很懊惱反而變得很歡樂。然而我仔細觀察,我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的日常食物是「非典型」或「類成功」,與婦仇者廚房的概念不大相同,非典型是指它並未失敗,仍具有可食性,只是非在大眾公認成品的範圍裡。

  我所從事的美食採訪工作,美味與否倒是其次,端到我面前的食物都已經是具可販售水準的成熟商品,有些甚至可稱為作品,基本上都是被多重過濾過的。因此當我看到許多人,其中不乏知名男性,願意把非典型食物照片公開時,我有些詫異。

  社會對男女或許仍帶有部分性別標籤—女性會煮菜是理所當然、男性無論成品如何,光願意煮菜就值得肯定,某種程度展現正面形象,這相對帶動男性願意主動PO照。其中一位男性友人告訴我,「女性做菜被賦予較高的評分水準,男性沒有門檻,因此當自己從零分進步到20分,就覺得好棒,想跟大家分享。」

 

非典型食物照獲得更多迴響

  知名律師呂秋遠端出了「香菜百香果慕斯」,其他還有一些家常菜,他大方地告訴我,就是要大家知道律師做菜也不過爾爾,大家就更有做菜的信心。另一位副教授謝仕淵則是端出了發酵不完全的麵包照,他是廚房高手,不過疫情期間大概是煮膩了,想挑戰麵包,卻達到我定義的「非典型」狀態,他說吃起來介於麵包與餅乾之間,有點像年輕的老麵團,「碰到發酵這種近乎神秘主義,是一場悲劇啊!」

  我一位攝影師朋友則每天PO「吐奶拿鐵」日記,在臉書上分享他練習咖啡拉花的歷程,常見難以辨識的奶泡,偶爾出現幾乎成形的成果,大家替他高興,然而隔兩天後又回到原貌,他自我調侃地寫出:「我今天拉的是公雞胚胎,長大後形狀就會更好辨認了。」他並不因此感到壓力,他說:「同一個食物,不斷不斷地練習,就會越來越精進,成就感很容易看見,不安定感就被療癒了。」

  另一位女性朋友讀哲學的先生,做出了有象鼻造型的杏鮑菇與香菇,自有一套如星象般排列方式。朋友告訴我,他先生做菜從不參照食譜,然而對烹飪有一套合乎邏輯的見解,如他認為在杏鮑菇身上割刻痕可以更入味等。而他先生做菜的動力,大概就是他妻子不斷讚美他,並將菜色拍照PO在臉書上分享「我老公做的菜好好吃」。

  有位男性友人煮義式培根蛋黃義大利麵(Carbonara),一次因為溫度過高,煮成了蛋花麵,他很擅長做菜,難得搞砸而PO上臉書,他告訴我,比他過去成功的美美食物獲得更多迴響,還有很多人分享煮成功的小秘訣,讓他收穫良多。

  我回想過去見過的大廚作品,很多令人讚嘆的創意,但也不乏有些是從醬汁、擺盤、食材,仿效同業的經典作品而來,我曾經在七、八家不同法式餐廳吃過相似同一道菜色。而以粵菜來說,楊枝甘露、流沙包、龍蝦泡飯、稻草牛,這些也都是從香港流行到台灣來,避免菜式走向僵化,廚師們或許可以向這些素人們學習,找回原創的態度跟勇氣,不一定完美,但絕對有自己的風格。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