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影響甚大,很多業者因此蒙受經濟損失, 但在疫情期間,民眾會採取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因此有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食物中毒案例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明顯下降。
食物中毒發生率
根據澳洲的國家法定疾病監測系統(Nationally Notifiable Diseases Surveillance System),2020年上半年度的食物中毒發生率比2019年少了50%,同時較2015年到2019年的食物中毒發生率之平均值少了20%,包括:曲狀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所造成的食物中毒案例皆大幅下降。
另外,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也指出,2020年三月到五月總共有4位食物中毒案例,比起往年平均18位食物中毒案例來的少。同時,韓國食品藥物安全部(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的數據指出,2020年共有178位食物中毒案例,比起過去五年來每年平均343位的食物中毒案例,減少了52%。專家分析,造成食物中毒案例下降的原因是,疫情期間民眾會落實洗手後再用餐,而餐飲業者也落實良好的衛生防疫措施。
避免食物中毒的原則
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care Service)的資料指出,民眾若能遵循以下十個原則,就可以有效減少罹患食物中毒的風險。
1. 勤洗手,尤其是烹飪前、接觸生食後、如廁後、接觸垃圾桶及寵物後。
2. 保持廚房工作檯面的整潔,烹飪前後務必清洗工作檯、刀叉,尤其是接觸到生食的廚房用具。
3. 勤洗廚房抹布、洗碗布等,並保持乾燥,因為潮濕髒汙的抹布容易滋生微生物,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4. 分別用不同的砧板來處理生食和熟食,才不會造成交叉汙染。
5. 分開放置生食與熟食,由於尚未煮熟的食物可能有微生物存在,應與已經可以食用的水果、沙拉及熟食分開放置,才能避免交叉汙染。
6. 儲存生肉於冰箱下層,避免血水汙染到其他食物。
7. 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禽肉、豬肉、漢堡肉、香腸及烤肉串等,應避免食用粉紅色未煮熟的肉。
8. 維持冰箱的溫度在4℃,當冰箱存放過多的食材,或開門頻率過高,皆會造成溫度上升,增加食物腐壞的風險。
9. 盡快冷藏吃不完的食物,建議於90分鐘內移至冰箱保存,而剩食最好在2天內徹底加熱,並食用完畢。
10. 注意食品的保存期限,超過保存期限的食品,儘管外觀沒有異樣,氣味正常,還是建議丟棄不要食用。
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民眾已養成了勤洗手的良好習慣,餐飲業者也特別注重衛生環境的維持,加上廚房工作人員會每天監測身體健康狀況,所以很多國家的食物中毒發生率皆有明顯下降,因此建議未來應繼續保持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