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0 期
 
當最好吃的可頌不在法國……
作者:張玉欣
  文章瀏覽次數:926

  根據《紐約時報》在2016年4月11日的報導,世界上最好的可頌麵包不在法國,而是在澳洲墨爾本。美國記者Oliver Strand在其文章「世界上最好吃的可頌在澳洲嗎?」(Is the World's Best Croissant Made in Australia?)中提到由Kate Reid在墨爾本創立的LUNE Croissanterie可頌麵包店,該店的可頌所呈現之美味令人驚艷。

  筆者於2019年十月在飛往墨爾本的途中,一本機上雜誌也提及「澳洲最好吃的可頌在LUNE」,因此在旅途過程中特別前往體驗,當時的LUNE在墨爾本有兩家店。LUNE的第三家店,選在全球遭受新冠病毒肆虐的當下,於2021年四月在布里斯本開設分店,但只見排隊的人潮絡繹不絕。

  但是,代表法國早餐文化的「可頌」,是眾人皆知一事。如果最好吃的可頌在澳洲,法國人情何以堪呢?

 

師承法國的LUNE,走出自已的獨一無二

  LUNE的創始人Kate從小就熱愛F1賽車,長大後完成五年的航空航太工程學位之後,有數年的時間都效力於F1賽車的相關工作,包括德國的福斯、英國的威廉姆斯F1(Williams Formula One)和澳洲的福特。由於Kate的一場病,讓她回到澳洲休養,而這段時間,也是Kate開始接觸烘焙的重要轉捩點。

  「可頌麵包的製作技術真的對我很有吸引力。」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Kate寫信給法國知名的烘焙主廚Christophe Vasseur,想要拜他為師。Christophe在2008年曾經榮獲Gourmet 雜誌的最佳烘焙師(Best Baker)以及2012年在法國最具影響力食評家Gilles Pudlowski發表的全法美食評鑑手冊guide Pudlo 中榮獲該年最佳烘焙師獎項。原本Christophe並不收學徒,但也因為Kate的真誠與積極感動了他。於是Kate便在Christophe於巴黎開設的知名可頌烘焙店Du Pain et des Idées擔任起學徒,從頭做起。Kate不諱言,這個訓練改變了她的生活。

 

2012年誕生的LUNE

  Kate完成法國的學徒生涯回到澳洲,全心投入自己於2012年開設的LUNE,2013年則有生力軍Cameron Reid的加入,以及2014年的Nathan Toleman。

  Kate強調可頌麵包須用法國傳統製法,必須純手工。每天早上四點即開始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七點半才休息。但Kate用「愛的勞力」(It's a labour of love)來形容這份工作與事業。

  由於Kate的理工學科背景,因此除了秉持法國傳統製法外,她更要求在製作過程的每個階段都須講究其精密度,她認為每一步驟的嚴格要求是對顧客的承諾。她更進一步解釋,「可頌就像我的孩子,當它們在靜置(rest),就像是在我面前睡覺,我和他們一起在車裡非常小心地開車,這樣他們就不會四處滑動。它們真的對我很重要。」

  可頌的製作對於Kate而言,不僅是不斷發揮的創意實驗,工作的過程更是隨時圍繞著歡樂慶典的氛圍。

 

澳洲在地化的可頌

  Kate很清楚傳統、道地的法國可頌是需要採用法國的食材,然而希望能夠將可頌在地化的Kate,試著採用澳洲食材製作出道地的可頌。但她提到使用法國材料所具備的優勢:「可頌的成敗主要是在於使用的奶油(butter)種類。如果你不使用好的奶油,那麼你的可頌就不會是好的可頌。法國人已經掌握如何將製成的奶油有效去除水分的工藝,法國的Beurre d'Isigny是最適合製作可頌麵包的奶油品牌,這種奶油可塑性很強,不僅適合可頌製作,更是最佳品質的保證。」即使如此,Kate在採用法國這款Beurre d'Isigny奶油之外,也用了來自雪梨品牌Pepe Saya的手工製奶油,她認為這款澳洲奶油並不輸法國。另外,也採用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原料,包括Demeter的有機牛奶、放山雞蛋和Lotus品牌的麵粉。也因為澳洲人的飲食習慣,Kate也調整可頌的尺寸,她所製作的可頌比典型的法國可頌稍大一些。

  疫情之前,LUNE總店也提供「品嘗菜單」(degustation),讓客人至店內可以一次品嘗鹹、甜均有的三種可頌與一杯榮獲澳洲最佳烘豆獎項的Small Batch咖啡豆所調製的頂級咖啡,並享受眼前烘焙師傅手作可頌的所有過程。

 

甚麼是好的可頌?

  Kate認為一個好的可頌應該具備以下的條件:「對我來說,衡量一個可頌品質是否良好是你在吃的時候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如果你覺得你還需要塗上果醬或奶油來增添味道,那麼這是一個失敗的可頌。」

  為了成就一個成功的可頌,Kate製作出的可頌麵包需要整整三天的時間。因為製作過程當中的麵團需要靜置(rest),以幫助麵團發展出複雜的口味。第一天,麵團揉合後需要靜置一小時,然後在特定的溫度下緩慢發酵18個小時。第二天,Kate將麵團壓扁,將奶油壓入麵團中,這個過程叫做層壓(laminated),每天最多需要5個小時。奶油通過麵團的不斷對摺再展開,形成多達27層的複雜性。在每一個對摺和滾動之間,麵團必須允許靜置,否則麩質會過度發展,破壞味道。Kate強調:「在這個過程中,我絕不會把麵粉灑在任何麵團上,因為你加的麵粉越多,對糕點的危害就越大。然後,它們在淩晨四點抹上蛋液後便進行烘烤,所以一天又開始了。」

  「它不應該是大而醜,它不應該鬆弛、沒有光澤。可頌麵包不應該再加熱。我認為可頌從烤箱出來後兩、三個小時內,可頌應該是要能新鮮地享用。」Kate補充說明。她認為她的產品精準地代表了恩師Christophe的教授,也為此感到驕傲。

 

回到可頌的發源

  可頌是屬於一種維也納甜酥麵包(Viennoiserie),發源地是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而非法國。可頌的前身被稱為基普費爾(kipferl),它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有各種形狀和大小,可以是有含餡料或是堅果類食材。

  維也納在1683年遭受來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但維也納在這次戰役中獲勝,為了慶祝,麵包師們製作了一種「新月」圖案的甜點,這也是鄂圖曼帝國旗幟上的特色標誌,維也納人將其吃下肚意味著這場戰爭的勝利。德語的kipferl,即指新月。

  1839年,維也納人August Zang在法國開設第一家維也納甜酥麵包店,將可頌這種介於甜點與麵包之間的酥點介紹到法國,店名便以家鄉維也納來命名─Boulangerie Viennoise。因為它們的新月形狀,巴黎人開始以法文的新月之意─croissants 代表這個甜點,巴黎版的可頌之後便在此誕生。

 

全球化下的飲食流動

  法國人後來將可頌文化發揚光大,更吸引各國烘焙專業職人前往巴黎朝聖,學習道地的「法國」可頌,並將此美味帶回他們的國家。記得2012年前台北成立一間米其林等級的法式麵包店─Lalos Bakery Taipei,也讓台灣人有幸品嘗到由法籍行政主廚吉雍‧佩登Guillaume Pedron親自製作的可頌麵包。記憶猶新,十分滿足。雖然Lalos不再經營,主廚卻選擇留在台灣,開設屬於自己的My Croissant by Guillaume吉可頌‧丹麥專賣店,讓台灣人不用留下任何遺憾。

  或許現在各國都有著名的可頌麵包店,但是否是全國最好的、或是能比法國更好的可頌,真的很重要嗎?但不爭的事實是,這些可頌職人將法國這項文化傳承與發揚光大、並傳遞到世界各地,這項成就才是真正令人敬佩。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