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0 期
 
慶祝烘焙 從科學理論追求一百分的歐式麵包
作者:游家榕
  文章瀏覽次數:1495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慶祝烘焙」,前身是從台中發跡的野上麵包,今年初在原址以全新店名及樣貌迎接顧客。慶祝烘焙創辦人張家豪跟隨師傅野上智寬近二十年,終於在今年成立屬於自己的麵包店,「過去的我,都在追求師傅的味道,用盡全力複製它,後來才發現,我可以開始有自己的味道了。」

 

師承科學理論的烘焙技藝

  本來想學做蛋糕的張家豪,在朋友介紹下進入東客麵包,成為野上智寬的徒弟。在野上先生身旁磨了許久的基本功。他分享,以前當學徒至少七至十年才能出師,獨立解決麵包製程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問題,如:發酵不夠、溫度太高、糖與酵母量不足等。剛開始學做麵包,張家豪戰戰兢兢,他回憶道,「從進去第二天,就開始站烤箱,烤壞了不少東西,可能因為這樣,才激起繼續留在崗位做麵包的心!」曾經連續烤壞三次店內熱門搶手的麵包,讓野上先生氣到把所有麵包丟進垃圾桶,他笑著表示,「野上先生脾氣很好,我還記得那些年他生氣的次數」。

  張家豪於1990年代進入烘焙業、跟著日本師傅學習,同時也看著台灣烘焙業這二十幾年的轉變。他分享,不同於日本早期就開始發展「科學理論」、注重一致性、按部就班從每個部門開始學起,台灣反而更注重每家店的配方,學徒在麵包店的學習過程大多以師傅的經驗為重,較沒有準則可依循。

  近幾年網路、書店關於烘焙的資訊很多,有更多資源可以學習製作麵包,讓大家在技術上有更多交流的平台,各式創意麵包也成為風潮,不過也衍伸出新的問題。許多年輕的麵包師傅,短短一年就想出師,張家豪說:「我只能告訴他們『不要急,注意細節』。」

 

慶祝烘焙的歐包哲學

  野上先生原任職日本知名連鎖店東客麵包,亦是第一批在台灣推廣「歐式麵包」的麵包店。隨著歐式麵包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慶祝烘焙亦持續增加歐式麵包品項,目前於店內販售的102項商品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歐式麵包。

  為了抓住歐式麵包的口感與味道,張家豪亦多次前往歐洲的麵包店進行考察、交流。法國當地處事隨性的麵包師傅,曾令張家豪印象深刻,直呼「從第一天拿到配方到第三天,製作麵包的實際發酵時間和加多少水量,已完全不一樣了!」相較於台灣以及日本師傅習慣按表操課,歐洲的麵包師傅相信有能力迅速調整各式比例,才稱得上專業,「畢竟每天的空氣濕度與溫度都不同,製作麵包也應該有所調整才對。」

  不過,張家豪也強調,遍佈在台灣的麵包坊,按照既定食譜操作,仍是目前主流,「一個麵包都需要經過至少三至四個師傅的手,用精準計算的食材量,以及發酵、進烤箱的時間,才能維持一定的品質。」這讓他想起曾經在法國吃過很好吃的可頌,第二天想再去光顧,發現櫃裡的可頌變成白色,還是扁的,仍能照賣,讓張家豪大開眼界,「台灣顧客普遍希望麵包長得一致,若每次大小都不一,顧客都會反應。」

  即便如此,與麵團相處多年的張家豪,也深知就算團隊按照配方與製程,每天做出來的麵包仍有所不同。他專業地細數製作過程中的種種變因,不論是不可控制的氣溫與濕度,還是在流程上嚴格把關的分割麵團、發酵時間等,都會因為些微的差異,造成不同的口感,「麵包很難保持在滿分,通常八十分到一百分,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其中影響最多的是人為因素。已有多年開店經驗的張家豪,仍須每個月重新檢討麵包品質管控與製程,「直到現在,顏色太黑、大小不均等狀況仍會每天發生,有時候只能整批打掉重練,控制品質,成為慶祝烘焙的首要目標。」

 

巧克力司康

 

葡萄小餐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