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1 期
 
網路時代,不能忽視的餐飲大數據分析
作者:宋雯婷
  文章瀏覽次數:972

   哪些是2021年在民眾間討論度最高的飲食關鍵字?從社群媒體觀測平台數據,以及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可以勾勒、預測出2022年狀態,藉著與國內最具規模的社群媒體觀測平台「意藍資訊」合作,觀測網路口碑,進行資料分析,結合市場觀察家對餐飲產業的洞察,提供讀者食品市場與消費者心理的轉變。

 

危機入市 漲聲響起

2021年五月下旬因疫情管制升級,餐廳全面禁止內用,經濟部統計處在2021年五月的統計數據顯示,餐飲業受疫情影響甚鉅,以日常聚餐型餐館受創最深,年減30.8%;與此同時,網上成立眾多二手餐飲設備社團,買賣討論翻倍,輿情中,雖多頂讓訊息,徵求設備亦多,其中最受歡迎的是ichef的出單機,顯見不少創業者危機入市。

自結束三級管制後,原物料缺貨及漲價訊息的討論度明顯增多,對應各大餐飲集團自第四季起陸續宣布調漲價格,不少餐廳因彌補消費增長缺口訂位滿滿,順勢推出升級套餐,變相漲價,預告2022年的關鍵字,將離不開「漲價」與「通膨」,當報復性消費結束,價格與價值將有新的平衡點,消費者偏好將可能大洗牌。

 

宅食經濟夯:非關品牌或包裝 便利致勝

禁止內用雖衝擊不少餐飲業者,卻不影響食品業連續5年產值創新高,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順應居家防疫,外送或宅配服務之餐飲業者皆有雙位數以上的成長1。疫情使宅食經濟發酵,膳食、菜餚、醃漬食品皆創歷年新高2。根據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3,三級警戒發布前後社群上出現的消費性詞彙也有所變化,在生活情境上,由戶外交通轉向居家與小孩照顧;所需消費也從服飾穿搭、美妝保養,轉為生鮮食品與耐保存性物資;消費者決策過程中所考量的因素也從品牌活動、價格等,轉變為產品新鮮與快速導向。

值得注意的是,便利性是一旦養成便無法回頭的習慣,未來的食品開發,必須細膩理解消費者的使用情境,包含購買前、中、後的使用考量、消費印象、產品評價等,好吃是基本,品牌或包裝都不是致勝關鍵,懂得消費者,才是能否被下單的要素。

 

後疫情時代:在家吃更好 中價位店家生死鬥

三級警戒發布前後,聲量成長幅度最大者為米、油、沖泡與即食料理,相關物資需求以即食料理包、罐頭、與各式麵食食品為主,不少餐廳業者也推出料理包,而聲量成長第二高為冷藏冷凍與生鮮食品類別,以蔬菜水果、冷凍水餃、餅皮、包子與饅頭等冷凍食品、以及肉類與海鮮,帶起該品類的討論聲量,當中尤以蔬菜箱為近期消費者關注的產品重點,亦有火鍋業者、小農等紛紛投入蔬菜箱的宅配銷售,而更多有機或小農的需求,也使得後疫情時代「在家吃更好」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原食物採購經驗值越多、料理次數與技巧增加,消費者對尋常餐點價格的敏感度越高,後疫情時代,中價位店家準備迎接衝擊。

 

半成品發展萬里無雲 消遣食成明日星

既有的冷凍包或半成品供應商,積極投入社群行銷,需求帶動挖寶心理,消費者嚐鮮意願大增,加上眾多知名餐飲品牌加入冷凍包市場,競爭強迫產業升級,品質、包裝、風味都有卓越的提升。消費者心態開放並且獲得正向回饋,預期冷凍品市場將迎來一段成長期。實際觀察,過往冷凍包採購行為偏向零售主導或網路口碑推薦,如今以購買餐飲品牌自營產品,像是王品青花驕、拉麵名店冷凍包等,這些已有忠實顧客與口碑的餐廳,通路聯名或代言商品都難敵。實際了解消費者偏好,方便快速且還原度較高的食品能補償無法在餐廳用餐的心理,享有更高的溢價空間,採購習慣也從正餐擴散到消遣食,包含受惠於氣炸鍋風潮,還原度也相當高的繼光香香雞,以及不能跑酒吧,夜生活就啤酒配滷味等消遣料理。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