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接到《料理·台灣》的邀稿,希望以專欄的形式與大家聊聊所見所聞,這是我第一次為雜誌撰寫內容,可謂全新的挑戰。我思考能為大家貢獻什麼?畢竟不是專家學者或研究人員,只是一位在自己領域工作了37年的餐飲人,有可能受個人的偏見所限制,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將這些年從許多事情上的學習收穫,透過一次次的分享來跟大家交流,也是十分開心的事,那麼就讓故事從這裡開始吧。
欣葉三核心 台菜致勝之道
我曾不是一個以餐廳為志業的人,對我來說這是個既熟悉又抗拒的行業,過往餐飲業社會地位不高且被視為短暫獲利的行業,不太需要當成事業經營,一切皆以短期利益為導向。實際上餐飲業雖就經濟效益來說不是貢獻最高,但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刺激消費與擴大產業人力需求,長期來看對推動經濟成長與社會就業安定發揮了很重要的功能;欣葉即將邁向45年,身為一位總經理,我將這些年工作簡單歸納出三個核心重點,就是趨吉避凶、以員工與顧客的角度思考,及建立公司外部信用與內部同仁的信賴感。
我平日會隨時收集資料,分析風險與機會所在,一旦事件發生時才能帶領團隊共同找出生機突破困境,即使在一片歡慶氛圍中也謹記潛在危機的評估,這樣與團隊恰恰相反的工作習慣,養成我別於大家的思考模式。在面臨公司政策或政府政令施行時,我會盡可能設身處地以員工的角度看待,在新產品項目推出時,則用顧客的角度審視,這樣日後推動時就會有信心與立場。此外建立公司的信用與信賴感也是從業以來所不曾懈怠,外部首要信用的建立,這不僅是無價的資產,也是我母親李秀英董事長引領我入行時的諄諄教誨,內部打造以互信互賴為基礎的夥伴關係,彼此才能長久合作,每當在欣葉遇到不同的突發狀況時,上述三項都成為我很重要的衡量指標。
疫情後立體營銷 跟沒有借東西
這次疫情對餐飲的影響非常大,過去的美好時光回不去了,疫情狀況不明朗導致消費交易呈現諸多保留,剪刀經濟、外送外帶成新食尚,虛擬餐廳、雲端廚房搶都會新商機,跨界聯名的「我們」經濟學,特色或味覺行銷新思維新通路開展,情境消費、體驗消費與分享消費益發重視,新媒體、新串流及科技應用普及性提高等,分眾越來越細,不易理解的新客群越來越多,要保守或樂觀、悲觀還是平常心?
我個人看法餐飲未來勢必有極大改變,經營者除了要有核心思維外,店鋪都將面臨「立體營銷」的考驗,除內用還要兼具外帶外賣,線上點餐與線下零售並進的新機會,消費將是多元而多重,消費者依據不同情境去尋找心中唯一一家想體驗的餐廳,以吃台菜為例,帶爸媽或老友偏愛懷念的味道,商業宴客再講究些或米其林星級餐廳,女友約會選擇氣氛美有香檳,好友碰面往台味餐酒館靠攏,同事聚餐可熱炒店大快朵頤,情境消費更多元。同時也會是多重的,情境消費體驗滿意留下深刻印象,當好商品推出就會願意嘗試,如外帶外賣、冷凍商品等,一次好的服務與體驗,有機會延續數次消費,所以做好自己強項非常重要,不取決於是否高單價,做對就有機會。另外差異化已不再足夠,更深入挖掘出獨特性,說好故事做好行銷,善用數位平台,未來每個服務人員除了點餐服務,還能成為美食的分享者,朝向餐飲管家的概念。
餐飲市場是一種「守恆定律」的特點,市場沒有縮小只是如何找到機會,疫情後變化已是新常態,許多人失業也迎來創業的新機會,連鎖加盟品牌尤其後勢可期,我們保持平常心面對並持續關注外界變化,調整後便能再產生勇氣。疫情教會我的一課,想生存要「跟沒有借東西」,很多事沒做過要去做,沒資源可以來找,沒人力大家共創,台灣最美麗的是人,我相信只要齊心協力,定能美好地走過疫情,在疫情過後我們依然善良平和且更為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