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1 期
 
下一個值得期待的 質感台灣食材?
作者:徐仲
  文章瀏覽次數:657

有人問我,下一個值得期待的食材是什麼?

這是個大哉問,入行二十年,遇過許多引領風潮的食材,譬如講求減重的黃金番茄、因為國際烘焙比賽再度受矚目的荔枝乾和龍眼乾、搭上國外藜麥風潮的紅藜等…,風潮崛起的原因有許多,但多數都可以隱約推敲當時的國際飲食趨勢,諸如減重熱潮、世界烘焙賽或健康議題等。因此面對這個問題,我決定先談對趨勢食材的論述,推敲答案時,才會有「期待」的樂趣感。

 

以永續和風土 選擇「質感台灣」的食材標的

近年國際餐飲盛行的議題,莫過於永續和風土,以此為題,我認為能成為下一個有關注點的食材,應當是能呈現「質感台灣」的代表。

質感台灣的詮釋可簡單可複雜,譬如永續攸關「質感」,風土代表「台灣」,短短數字便能簡單套用。若是用複雜角度研討永續兩字,可用食材的「品種」、「分級」和「國際認知」篩選,這是質感的標的。風土一詞,則可以用食材的「產地」、「產期」和「飲食文化」分析,展現台灣的味道。

因此挑選食材前,先要搞定品種,這是永續的關鍵詞,譬如魚翅或鰻苗,便需劃上紅字刪除。決定品種後,接著套上國際認知篩選,譬如雞隻養殖的方式,若能講究非籠飼的人道精神,便貼近國際對於永續的思維。最後將食材佐以分級概念,譬如推崇台灣土雞時,要強調屠宰雞隻已達性成熟,藉此區隔於不滿40天雞齡的肉雞,屬於質感的概念。

如此如是,在永續的光環下,讓食材以質感之名呈現,接著再代入「台灣」感分析。

 

從產地、產期、飲食文化 尋找台灣感

產地是上天給予的厚愛,譬如同樣都是種植在高雄美濃區的白玉蘿蔔,若是田地較靠近旗山區的沙質土地,白玉蘿蔔的滋味就比靠近里港區的壤質土地清甜;產期是對氣候變遷的考驗,那是對在地極致滋味的追求,譬如在台南官田區的菱角,只有在東北季風吹起,約莫是第三個花期時,菱角的甘甜味才會最佳;飲食文化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共識,譬如美濃人將蘿蔔葉當作食材製成梅乾菜,其他地區則少有使用蘿蔔葉的習慣。

理想之中,值得被期待的下一個食材,需要有永續觀的質感食材,再以產地為經,產期為緯,交織出當代的飲食人文座標,以此建構該樣食材對台灣味道的論述。

以我觀察,近幾年來台灣成為顯學的食材,多數由原住民的生活取材,譬如號稱為山胡椒的馬告,還有色彩鮮艷的紅藜,於是所以,在質感台灣的前提下,讓我期待的下一波食材是兩款有原民概念的代表,分別是荖葉和月桃葉。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