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年報告指出,全球魚類消費量急速增加,從1961年人均吃魚9公斤,快速成長到2018年的20.5公斤,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加。魚是優質蛋白質,提供許多重要營養成分如Omega-3(DHA、EPA)等不飽和脂肪酸,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建議每人每周應該至少吃1-2次的魚。目前吃魚最多的區域是大洋洲,平均人均吃魚27.5公斤,其次是亞洲的25.1公斤。
海鮮文化 海洋文化如何兩全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但我們似乎離海洋很遙遠,直到2019年底才通過「海洋基本法」,並明定6月8日為國家海洋日。常聽到有人開玩笑說:「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但我們真的有海鮮文化嗎?根據《台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2019》與全國漁會調查資料顯示,在各式肉類產品中,台灣人消費最多的是豬肉與雞肉。在2010年至2017年這八年間,牛肉消費量成長兩成最多,男性比女性吃的多。然而,魚消費量卻衰退三成二。
連我們印象中的吃魚大國日本,也面臨到魚消費量逐年減少的問題。日本總務省調查顯示將近四成的人每週吃魚2-3次,每週至少吃一次的比例也有將近三成,但家戶購買生鮮海產的份量逐年降低,2008年平均每戶購買36.3公斤,到了2019年僅剩23公斤。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也顯示,肉品占食物總零售消費額14.1%,魚貝介類消費只佔5.5%,生鮮海產消費量從2001年人均40.2公斤的高峰,下降到2019年每人僅剩23公斤,比起全球人均20.5公斤高不了多少。魚消費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其他肉類消費量增多,自從2006年肉類消費量首次超過魚之後,兩者的差距持續擴大當中。

海洋永續保育 創意再利用
吃魚這件事,不只牽涉到飲食文化的傳承延續,也與飲食的永續發展與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極為相關。當世界人口快速增加之際,我們需要更多的動物性蛋白質。海洋占71%的地球面積,目前提供人類約五分之一的動物性蛋白質。如果能妥善經營並運用適當的科技,海洋有可能提供現有水產品產量的六倍,特別是像牡蠣、淡菜等貝類食品,養殖漁業比起陸地飲食生產,通常也有較小的生態衝擊。漁業不只提供人類飲食所需,對於就業市場也有重要的貢獻。目前全球約有5千9百多萬人從事初級漁業,販賣漁貨產業中超過一半是女性。漁業產值從1976年的78億美金,快速提升到2018年的1640億美金,發展中國家漁業占比從1976年的39%提升到60%。
不可否認的是當生鮮海產大量生產,有可能導致海洋資源枯竭。FAO資料顯示目前有34.2%全球漁產品為過度捕撈,事實上可能更糟。1991年開始實行的「責任制漁業準則」(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提供漁撈業基本倫理守則,希望能有效規範並終結過度漁撈和非法、未通報、未受管制的破壞性捕撈活動。由永續的水產養殖來取代捕撈野生海產品,是另一個正在推動進行中的趨勢。另外,也有許多科學家研發如何減少漁業浪費的問題。根據觀察,約有25%的漁獲沒有被妥善使用,像是魚的頭尾、魚皮、魚骨等部分或是雜魚等。如何使用這些被浪費掉的部分做成其他食品資源,也是目前食品界「創意再利用」(up-cycle)的重點。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