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1 期
 
科技、社會與「培養肉」
作者:楊豐銘
  文章瀏覽次數:1575

  肉食是全球飽受爭議的飲食文化,涉及層面之廣,從歷史學者Marvin Harris 在《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書林2010年出版),這本談論動物性飲食習慣的變遷的著作可一窺究竟。Harris花了許多篇幅,描繪肉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稱之為「肉食慾望」(Meat Hunger),像是不同肉品在各種社群和文化裡的地位、動物食品的營養論戰、或是肉食的(去)污名化等議題。近年來在強調環境資源和動物福祉 (animal welfare)的聲浪中,肉食的涵義與面貌又有了大轉變,號稱節省飼養能源、避免非人道屠宰的「細胞培養肉」(cell-cultured meat) 即是一例。

 

培養肉、人造肉、和植物肉的區別

  細胞培養肉,簡稱培養肉,顧名思義是提取動物細胞,在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試管肉」(in vitro/lab-grown meat)。這項源於生物學家Ross Harrison 於1907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培養青蛙細胞的技術,百年之後被積極挪用在號稱不需屠宰動物的肉品製造過程裡。「培養肉」又稱「人造肉」(clean meat)。為什麼用英文的「乾淨」形容「培養肉」?根據提倡人造肉的領銜組織「好食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 ,在無菌培養皿生長的人造肉,沒有飼養和屠宰動物的衛生與環境疑慮。另外,基於不殺生即是乾淨的生產原則,廣義的人造肉範疇也包含以豆類為主的非動物性蛋白質組成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雖然人造肉的未來仍屬未定數,不過農用地少、糧食自產率低的新加坡,有鋻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原物料上漲的影響,看上實驗室肉製品的穩定性,於2020年底率先核准製造、販賣培養肉。前陣子國內的食品大廠大成也成立廣義的人造肉、即植物肉部門,伺機而動。

 

創投公司新領域

  培養肉延伸出的人造肉議題聲浪居高不下,在台灣google搜尋器出現的項目數量甚至超越本土人氣小吃肉燥飯。儘管培養肉市場在全球擁有高聲量,不過仍屬草創階段。自從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生理學老師Mark Post–人稱培養肉明星教授–2013年八月在世人面前表演香煎培養肉漢堡之後,尚未有相當規模的量產,卻陸續出現幾家關於培養肉/人造肉的知名跨國新創公司(start-up),例如常上媒體的荷蘭 Mosa Meat,美國Eat Just、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以及日本Shojinmeat Project。科技史學者Benjamin Aldes Wurgaft 在《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Meat Planet : Artificial Flesh and the Future of Food,積木文化2019年出版) 認為培養肉是將食品製造、環境永續、人類與動物福祉聯繫在一起的概念,不僅是新的技術,也是一種描繪世界未來的對話,非常符合新創公司需要新的物件與新的機會進行盈利性的投資。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