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生築見」提供特殊品種土雞的專屬產區輔導飼養與收購銷售,創辦人江宥寬當初為了改變弱勢經濟,並希望其事業永續化。目前主要都在部落改善原住民的經濟情況,促使其養雞流程可以標準與穩定。不過「執行的過程並不簡單!」江宥寬雖然面帶微笑地說出這句話,還是讓人深刻感覺到其中的辛苦。
不過,也因為如此,幾年深耕努力之後,團隊在全台各地部落逐漸站穩腳步,開始進行不同山頭、不同部落的專區飼養,慢慢地,連米其林餐廳也注意到台灣雞的特色,與岩生築見展開接觸,開始了各種關於台灣雞的風土故事。
風土與售價成正比? 背後追求品質的成本
談風土,多少有種話語權在國外的感覺,畢竟Terroir是一個法文詞彙,一開始講葡萄酒,後來使用在歐洲各地食材。不過,談台灣雞肉的風土,就很台灣本位了。不論選擇什麼樣的雞種、飼養方式以及地方條件,最終對應到的就是料理方式與食用方式,也是討論風土議題時很重要的一種角度。
通常消費者會認為,價格高的產品必定風味較好。但是風味差異是不是跟風土有關?江宥寬說:「這問題比較複雜,但深究產業的各個環節會發現,風土、飼養方式以及後續的處理細節等,都必須考量進去」。
以前市場多販賣「土雞」與「白肉雞」,主要差異在於「放養」或「飼料調控」,兩種的區分相對粗略。但是,「我們覺得每一張餐桌都可能有一隻最適合的雞,把風土拆解成幾個變因,包括了空間、時間、還有飼料等。」
每個部落的陰晴天數比、海拔溫差、降雨日數、雞隻的活動面積、生產者照顧方式都會影響雞肉的風味。相較於農業,畜牧受到飼料食物的影響很大,「畢竟雞腳不是插到土裡面吸收養分,而是靠外界的餵食獲取營養。」講究風土風味的「品牌雞」,價格是高的,但若拆解每一個部分,會發現都是花工夫、有講究的。飼養者知道這些細節將會帶來風味上的特色,透過這些細節自然會堆疊出奢侈感。
從料理來看,主廚可以很明確地講出其菜餚的調味與料理方式,他們能夠明確地勾勒出鮮明的餐桌畫面,然後推估什麼樣的產地、雞種與風土條件,適合這間餐廳的定位。除了考量風土與風味,還有務實的價格問題。「如何讓更多家庭可以享受美好的風味?」這也是江宥寬一直在思考的。若從左派浪漫一點的觀點來看,是不是每個家庭都值得擁有「享受風土帶來的風味」這樣的權利呢?江宥寬笑著說,「我們應該這樣思考,整個社會才會一起往前進。」
因此講究風土的雞隻是否可以賣得比較貴,這跟品牌最終是否可以用較高價格站穩市場,是兩件事。很多品牌會因為風土與風味,將價格訂得較高,但是消費者並不知道生產者在細節上做了什麼講究,因此需要更多的知識推廣教育,讓消費大眾瞭解。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