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2 期
 
風味、風土與台灣品牌豬
作者:史達魯
  文章瀏覽次數:836

  西班牙有「伊比利豬」,匈牙利有「綿羊豬」,沖繩有「阿古黑豬」,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品牌豬出現,在超市或者量販店皆可以看到。祥圃實業集團旗下的「究好豬」(Choice Pig),也是許多高級餐廳的首選。究好豬執行長,同時也是「2019年十大傑出青年」得主的吳季衡,一談起台灣豬的品牌經營,就眼神發亮,滔滔不絕。

 

品牌豬百花齊放 從國外看風土與品牌的關係

  「為何近年來台灣出現許多品牌豬?品牌豬是否反映了地方風土?」關於這個問題,吳季衡認為可以從國外的例子來談。品牌經營需要時間的積累,非一朝一夕所致,日本、法國或是西班牙就是很好的典範。相較於其他經濟動物,豬的飼養週期較長,參數與變因的調整都需要長期經驗累積,地方風土確實能反映其特殊風味。

  從其他國家可觀察到兩種品牌豬發展模式,第一是專注在特殊品種,這是在國際學術上有明確定義的,並不是自己說了算;第二是與該國家有所連結,比較貼近我們所說的「風土」。

  以日本「鹿兒島黑豬」為例,其豬種是商業用黑豬,並非日本獨有,但經過長時間在地培育,加上利用鹿兒島盛產的地瓜作為飼料,與日本的風土產生緊密連結之後,成為地方名產。另一方面,從現實面來看,在自由貿易制度下,日本的國產豬與進口豬競爭,國產豬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加上日本的職人精神傳統,他們以謙卑的精神面對大自然,因而開始有反映風土特色的品牌豬出現。

  吳季衡繼續補充,「飲食文化是風土的另一個切入點,西班牙的豬肉飲食文化完全體現了風土特色。」除了著名的「生火腿」,西班牙的豬肉飲食依照不同的豬種(商業豬種、特殊豬種)、熟成狀況、部位(前腿、後腿)與料理方式等,進行詳細的區分,製作出來的加工產品會有不同的名字,方便辨識。這已不單是品牌豬在飼養或是風味方面的塑造,而是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期的文化底蘊才能養成的飲食文化。西班牙人對於豬肉的講究與特殊需求,回過頭來又促使業者以更能反映風土的方式去飼養豬隻。

  吳季衡笑著說:「從國外的例子可以看到,台灣的品牌豬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無論是新品種的引進,或是分切方式向國外看齊,甚至更多異國文化豬肉加工品的製作。」

 

風土與風味的關係 千絲萬縷

  影響豬肉風味的因素有三:最重要的是「品種」,這是有國際的學術分類標準,佔百分之六十的影響度。其次是「飼糧營養與環境管理」,最後才是「成熟度」,就是飼養的時間是否足以達到性成熟,是否有足夠時間育肥等。

  以「飼糧」來說,這與地方風土、飼養習慣緊密連結。日本鹿兒島黑豬以地瓜餵食,除了反映風土特色之外,也充分利用地方過剩的農產品,既營養又具經濟效益。究好豬執行長吳季衡說:「靠近酒廠的吃酒糟,鄰近胡蘿蔔田的豬隻吃格外品的胡蘿蔔。同樣的思維,我們也嘗試用『陳米』來餵養豬隻,幫忙消耗存放期間較久的米。」

  相較一般育肥所使用的玉米,選用陳米來做取代,結果一定有所不同。目視可見的是「脂肪」跟「瘦肉」的顏色會偏白,這是因為陳米缺乏玉米所含有的「天然色素」所致。但台灣人較喜歡顏色偏紅的豬肉,導致市場反應不好;反觀日本,他們使用「樹薯」來餵食,瘦肉與脂肪也偏白,但就主打肉色偏白的「雪花豬」當作賣點,十分厲害!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只要豬肉好吃,價格可以接受,便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現在進口豬肉的冷凍技術很優秀,退凍得宜的話也相當美味,價格又具競爭力。吳季衡笑著說:「因此我們要思考,如何讓消費者願意購買台灣豬肉?我們的特色是什麼?」其對應之道,就是提升台灣豬的「風土價值」,如同日本消費者願意購買他們的國產豬那樣。基於此,吳季衡十分贊成孕育屬於台灣自己的豬種,可以跟進口豬有所區分,譬如「平埔黑豬」是一個蠻成功的案例。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