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消費豬肉已有千年歷史,「兩頭烏」是著名豬種,「金華火腿」更是桌上佳餚。豬肉是台灣最大宗肉品,可製作出美味多元的各種菜餚。在台灣歷史上,黑豬曾經是相當重要的豬種,後來因為混種的關係而逐漸消失,近來李榮春先生投入找尋黑豬DNA並且養殖黑豬,其特殊性再度受到重視。
科技業轉向黑豬養殖 都市俗的畜牧人生
李榮春成長於高雄大寮,原本從事科技業,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風暴,科技業深受影響,台灣社會實施無薪假,政府也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希望振興地方經濟的同時,也為個人另闢事業。李榮春認為「危機就是轉機」,恰好妻子是屏東萬丹人,因緣際會來到農業大縣屏東觀察各項農業發展,發現地方農業甚具潛力,原本想要投入蔬菜培植,後來發現台灣黑豬的研發更具前景,毅然決然投入黑豬產業。李榮春笑著說,家族之中無人從事農畜業,大家聽到我這個「都市俗」要去養豬,初始時大家都持反對意見。
在科技業工作多年的訓練,培養了李榮春「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證精神。當他初踏黑豬產業時,發現豬種來源相當混亂,因為黑豬是台灣特有種,曾經歷過繁複的混雜階段,導致黑豬養殖與生育不穩定。相對於此,白豬的豬種來源較有系統,種豬多由國外進口,也有成熟的育種制度。
為了重建台灣原生種黑豬的DNA,李榮春與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的王佩華教授合作,歷經十餘年的嘗試與培育,一步步地將台灣黑豬的基因序建立回來。
瀕臨絕種黑豬的身世 與平埔族大有關係
相較於傳統養豬業以「經驗」取勝,李榮春則透過「大數據」進行豬隻的管理與研發,在追尋純種黑豬DNA的過程中,李榮春發現黑豬與台灣平埔族有緊密關係,平埔族喜歡用黑豬作為祭祀與慶典的肉類,再加上平埔族與黑豬兩者都在台灣歷史上逐漸消逝。基於此,李榮春將「台灣黑豬」命名為「平埔黑豬」,進行育種與繁殖。
對於台灣黑豬的飼養情形,李榮春分析幾個特點:首先,就數量與養殖規模來說,雲林與屏東互為一二,雙方時有領先。由於黑豬的混種情況複雜,可能混到山豬、野豬或其他豬種,若以飼料養殖成本較高,因此多以廚餘餵養。當黑豬成長至20公斤左右,屏東和雲林的黑豬被運送到桃竹苗和大台北地區,繼續養成「肉豬」,因為北部地區廚餘數量較多,也就是業者們常說的「南豬北運」現象。
其次,黑豬具有高抗病性,免疫力較強,1997年台灣發生「口蹄疫事件」,許多白豬受到病毒感染發病,但黑豬相對較少。此外,黑豬的生產量也比白豬多,平均來說白豬一胎可生10隻幼豬,黑豬一胎則可生14隻幼豬。李榮春表示,黑豬是台灣原生種,具有許多先天優點,待復育成功後可全面使用飼料餵養,讓豬隻品質與衛生環境更加提升。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