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2 期
 
洄游味蕾的魚鮮味 探尋風土條件的源頭
作者:蔡旻宏
  文章瀏覽次數:713

  「記得當年啊!騎著摩托車一路到台南找同學玩, 廟口大樹下的那碗虱目魚湯,真是好喝!沿海一望無際都是淺淺的魚塭,不曾吃過這麼好吃的虱目魚。」

 

阿公回憶中的虱目魚湯 成年後終於解惑

  我從小住在台北,偶爾聽阿公眉飛色舞地說著當年的故事,彷彿他又回到那個年少輕狂的時代,記憶裡那碗鮮美的魚湯,也總令我好奇到底是什麼奇妙滋味,讓阿公經過了數十載,卻依然難以忘懷。

  直到進入水產養殖科系就讀,才理解在那個勤儉耕作的年代,對於不適農耕的沿海土地,漁民利用低廉的有機肥和陽光培養藻類,將其開闢為淺水魚塭,進行虱目魚養殖。虱目魚有如放牧一般,自由自在地游動,啃食著底藻,特別是經歷過冬季的虱目魚,其油脂更加肥滿,滋味獨特,魚肉和脂肪中夾雜著芝麻香氣,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品味漁村的風土人情 水產品的味道差異

  從事水產工作數十年,猶如魚兒為了覓食南北洄游一般,隨著工作走遍台灣各地,品嘗各個漁村和漁港的水產海鮮。台灣四面環海,漁業歷史悠久,從沿近海、遠洋、箱網養殖、淡水及海水魚塭等生產方式,孕育出風味多變的魚、蝦、蟹、貝和頭足類,隨著季節、捕撈及飼養方式、加工手法以及烹調料理的不同,工作中能夠品味漁村的風土人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魚的風味絕大部分取決於「鮮度」,緊接著才是油脂、蛋白質、胺基酸、礦物質等交織而出的豐富口感。魚的生理成熟狀態如:稚魚、成魚、抱卵魚或產卵後母魚,味道差異極大。不同季節或緯度的魚脂肪囤積狀態,也影響魚肉是否入口即化。魚種、食性、飼料或生餌,也都能改變魚肉的味道、色澤及香氣。猶如法國在談論葡萄酒所說的風土條件(Terroir),農產品在其生長過程中所依賴的環境因素,包含當地的習俗、土壤、降雨量、日照與氣候等,皆使得釀造出的葡萄酒具有味道上的差異。

  水產品的風土差異也不遑多讓,同樣是牡蠣,金門的潮間帶石蚵,個頭雖小卻口感緊實;澎湖的海上吊掛牡蠣,碩大肥美;嘉義外傘頂洲的「浮筏式牡蠣」,滋味豐富;國產的白蝦也同樣可由色澤與味道區分,台南半淡鹹水魚蝦混養的白蝦,煮熟後色淺味甘;台東純海水室外單一養殖的白蝦,煮熟後顏色紅艷,鮮味濃郁;同樣為吳郭魚,有些稍有擾人的土味,有些則經過品種改良及海水畜養,甚至以「潮鯛」的品牌外銷,彼此差異是雲泥之別。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