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2 期
 
台灣米與風土價值—專訪顧瑋
作者:曾齡儀
  文章瀏覽次數:758

  顧瑋身為一位食材探險家與女性創業家,生醫背景的她關注在地農產品的永續生產以及食物教育的議題,並推動許多特色品牌的成立,包括以果醬聞名的「在欉紅」、主打小農溯源食材的「土生土長」(On the Ground)、推出每日限定米食套餐的「泔米食堂」以及大稻埕的老宅咖啡COFE。為了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效溝通的平台,顧瑋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好食協會」,同時也發行以「米」為主題的刊物《米通信》,進行宜蘭、花蓮與台東的米作調查。

 

建立風土價值系統 提升台灣作物的價值

  作為一位深入產地的調查者,顧瑋對於「風土」自然有一套看法。當人們在討論「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差異,風土的重要性就彰顯出來。風土是風土人文條件的總稱,包含「天」、「地」、「人」,雖然有時人的因素會被獨立看待。風土是風味緣由之一,涵括的面向包括氣候條件、土壤本質、栽培管理、品種的適應,以及生態系環環相扣的生物相的平衡等,都是物產的風味與味道的所為何來。

  顧瑋對於酒與咖啡的風土特性非常瞭解,「葡萄酒展現的風土特性最明顯!」法國很早就建立了風土價值系統,對於每一個產區或村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以及生產的葡萄酒風味皆做了精細的分析。以土壤來說,法國人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包括剖面、河流與土壤研究,非常專業。顧瑋笑著說,「即便是同樣的地質環境,山坡斜度僅相差15度,其栽種出來的葡萄酒風味就不一樣,令人驚訝!」

  無論是葡萄酒、咖啡或是可可,其實產品之間的成分差異有限,但是風味與味道卻差異甚大。「差異」本身並無好壞,就是各自表述。「橘逾淮為枳」,橘與枳很難說誰好誰壞,但就是不一樣。我認為台灣應該認真看待風土這件事,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風土價值系統。

 

宜蘭的米風土 改良越光米

  「米」是台灣最大宗的主食,影響每個人每天的飲食生活,所以顧瑋選擇米作為雜誌主軸,為了探究台灣米作,其團隊成員來到宜蘭、花蓮和台東,拜訪當地農會、農改場與特色農家進行田野調查。

  《米通信》第一期以宜蘭為田野場域,在這裡看到了兩個有趣的現象,首先是宜蘭的米相當多樣,又以「台南11號」種植最多,在12個鄉鎮中只有「大同鄉」和「南澳鄉」沒有,其他鄉鎮皆有種植。台南11號雖然風味普通,但具有產量高、抗病蟲害與抗倒伏的優點,因此成為宜蘭農民種植的最大宗,是一種能讓大家吃飽的品種。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日本品種「越光米」的成功案例。一般來說,日本越光米並不適合台灣風土,因為台灣日照過長,導致越光米提早抽穗,而且稻稈柔弱,容易傾倒與遭受病蟲害。但是,宜蘭多雨及日照短的特質,有助於越光米的栽種,壯圍鄉和五結鄉都有農民成功栽種。技術純熟的生產者更引進了日本埼玉縣的新品種米「夢之華」,透過良好的栽培管理跟風土適應,成為米粒飽滿、香氣高雅的「雪福米」。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