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富特色的EMBERS,主廚Wes(郭庭瑋)喜歡上山下海,到台灣各地尋找食材與香料。他尤其喜愛進入原住民部落,認識當地的飲食風俗,思考如何將部落元素融入菜餚之中。因此,來到EMBERS用餐的客人總能嘗到各種充滿創意的混搭風味,例如:前菜有「小米粩」搭配肉鬆、「肉香假蒟」搭配「蟹泥風藤」,以及「有機玉米筍」搭配海膽,主菜以雙色鰻搭配清酒粕與「白槽馬告米醬」。
深入原住民部落 進行食材田野調查
從事餐飲業多年的Wes,熱衷於食材的田野調查,「食材是料理的基礎」,認識並瞭解孕育食材的產地既重要且有趣。
依照目前的分類,台灣原住民多達十六族,但彼此具有某種共同性,Wes 認為「食物」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舉例來說,泰雅族的「山肉桂籽」,又稱「大馬告」(泰雅語hom),屬於樟科植物,其風味跟花蓮阿美族的「以木子」(Qaimus)相同。談到與以木子相遇的經驗,Wes 開心地說,有一次到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族的「太巴塱」部落拜訪,這裡是花蓮最古老的部落,當地生產紅糯米,每到採收時節,舉辦紅糯米文化祭,吸引許多人前往參觀,Wes 也深受吸引。好客的部落阿姨請他吃檳榔,因為在原住民社會,檳榔象徵著友好與禮品,嚼食之間他聞到一股淡淡的檸檬清香,詢問之下才知道當地人習慣用以木子的果實取代檳榔常用的配料「荖花」(雄性荖藤的花穗),那股檸檬香就是以木子果實的味道。
「每次拜訪原住民部落,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學習!」Wes 平時喜歡閱讀植物相關書籍,有一次在書中看到「羅氏鹽膚木」的介紹,很想嘗嘗看這種植物的風味。羅氏鹽膚木是一種常見於原住民部落的漆樹科植物,排灣族、布農族、泰雅族等族群皆會利用其特性,當上山打獵忘了帶鹽巴時,可取其果實代替鹽,嘗起來略有鹹味。此外,其枝幹燒成灰後,可與硫礦石灰融合作為獵槍火藥的原料。Wes談到自己與羅氏鹽膚木的相遇經驗,是在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的發源部落-「瑞岩部落」。由於他是外來者,部落族人帶他去祭拜祖靈石,向保佑部落的祖靈致意,結果很幸運地在祖靈石旁邊,見到了被部落長輩稱為「鹽巴木」或者「打獵木」的羅氏鹽膚木,非常開心!

原住民食材與香料 融入一般家庭廚房
在一次次的田野調查中,Wes 認識了大馬告、樹豆與羅氏鹽膚木等原住民特色食材,觀察其樣貌與品嘗其滋味,同時也思考如何將這些食材融入菜餚之中,創造新的風味與想像。
台灣擁有豐富的部落食材,色彩繽紛的樹豆,浸泡一夜之後燉豬腳非常美味,口感爽脆;馬告被稱為「原住民的胡椒」,燉煮雞湯風味絕佳;刺蔥被稱為「原住民的香菜」,刺蔥煎蛋香氣特殊;藜麥富含營養價值,近來多被視為養生食品;山芋頭形似日本的「里芋」,小巧可愛,適合當主食。但是一般平地家庭甚少認識並使用這些食材,非常可惜!
在某些原住民較多的地區,例如花蓮縣吉安鄉的黃昏市場,設有原住民攤位,部落婦女販售「龍葵葉」(台語稱為「烏甜仔菜」),或是狀似菠蘿蜜的「麵包樹」等蔬果,在地漢人婦女會向其購買回家烹飪。但是,在都會地區的市場上,並不容易見到部落食材。然而,隨著科技網路的進步,其實獲取部落食材並非難事,網路上有不少平台提供消費者購買的管道,例如由屏東縣「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經營的「部落蔬店」(Paiwan a lami 或譯作「部落穀倉」)就是一例,販售排灣族各式農產品,包括小米、帶殼紅藜、芋頭乾、小山芋、狗尾草、山薑等食材,民眾透過網購,新鮮食材就會送到家門口。除了新鮮蔬果之外,也可以選擇乾燥磨粉或是經過冷凍的加工品,譬如學名「食茱萸」的刺蔥營養價值很高,但葉身背面有刺,不易處理,因此消費者若購買加工過後的「刺蔥粉」會更方便。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