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的飲食想望,往往在我們開始規劃旅行的這裡那裡時,就開始聲聲呼喚,多數的旅人越來越了解,飲食不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的吃吃喝喝而已,飲食也讓我們吃進了當地的風土與文化,在有限的旅途天數裡,飲食加快我們融入在地生活的腳步,甚至決定了我們是否再度回訪的意願與念想…。
在地特色食材 最短運送距離
好比說起金門特產,人們必然聯想起金門高粱、牛肉乾、酸白菜、貢糖和一條根,而我的個人必吃推薦,是金門石蚵和小芋頭料理。如果是去夏日的澎湖度假,那當地朋友告訴我最不能錯過的,是黑糖糕、手工麵線、石佢章魚滷肉和丁香魚。所有最短碳足跡的食材,往往連動著當地的產業,也意味著最新鮮、最永續、最有特色。
而馬祖的哪些風土食材,最吸引著你,使這座小島待在你的年度旅行清單裡呢?
根據地方政府統計,金門和澎湖的遊客人數近十年均破百萬以上,馬祖則大約最高二十萬左右,換句話說,馬祖的旅遊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2022年推出的《島嶼釀.馬祖國際藝術島》,在馬祖旅遊淡季的二月到四月舉辦,「遠至而來的風與在地的土交會,擾動島嶼同時留下更深厚的沃壤」,以多元藝術的策展,呈現島民日常的美麗紋理,吸引人們將目光轉向這猶然陌生的閩江口四鄉五島。
找尋地方特產 成為旅人造訪的原因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了輔導在地餐飲和旅宿業者提供更優質和更具風土特色的服務品質,舉辦了《島嶼學院@馬祖》系列課程,以線上結合線下,開啟設計、產業、文化、科技、觀光永續等五大主軸,我便在今年一月,二度應學院團隊之邀,共赴東莒小島,與當地定位、風格皆相異的「幸福居民宿」、「找茶民宿」、「一起在驛站咖啡館」等三家業者,協助他們找出東莒島上最具風土感的食材和景點,予以解構、重組、再設計,一起發想出感動旅人的提案,讓仰賴船期的偏遠東莒,不僅能夠吸引旅客前來,也能夠創造美好的旅遊回憶,在社群媒體留下好口碑,吸引旅人再度回返,並逐步帶動一波又一波新客人,營造東莒旅遊產業的春天。
在島上的深度跳走之後,我發現總面積僅2.64平方公里、人口數約三百人的東莒,多峽灣港澳,漁獲豐富,加上島內地勢平坦,終年日夜溫差大,蔬果也能讓沒有菜市場的島民自給自足,也因為是種給自己吃的,故蔬菜水果多以生態友善農法栽種,風味好、品質佳,大海就是島民的冰箱,農田就在自己家後院,因此旅人來到東莒,盡情享用的,是風土、是永續、是美味、是庶民的不變日常。
首先最不能忽略的,是秋冬時節、海風襲島,長得最金燦燦的馬祖油菊。花崗岩牆縫、海邊惡土、古道山坡、老宅庭院…,處處可見全株散發香氣的小野菊花迎風搖曳,馬祖人對它見怪不怪,我卻認為這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成羽狀深裂或淺裂的優雅小花,可設計成讓旅人回味無窮的標本手作課、乾燥花課,也可以入水果茶、清花茶,或曬成乾以後,熬一鍋清香的野菊雞湯,撫慰冬季旅人的脾胃,這可是上天獻給東莒的金色祝福。
島上還有一種野草在元宵到清明期間長得極好,當地人叫「麥蔥」 或「野蔥」,我吃過一次「麥蔥煎蛋」,對它特有的香氣驚為天人,介於蔥韭之間的香氣濃郁但雋永,麵粉煎或蛋捲都能表現出麥蔥的色澤與風味,想吃麥蔥,台灣只有馬祖有,島民的春天大事就是去野地找麥蔥、拔麥蔥,如幸運拔得特多也不能浪費,就洗淨、切段、入冷凍庫保存。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