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物的爭議由來已久,與餐飲相關的人士也許都曾跟我有過同樣的困惑,就是「基改食物到底行不行」?我參與東吳校內餐飲督導委員會已有好一段時間,基改食材的使用一直是會議中討論的重點。2015年《學校衛生法》三讀修正後學校膳食禁用基改食材,但承包廠商常提出疑問,覺得禁用基改食材不合理且增加營運成本。
基改食品商業化上市至今超過20年,贊成與反對雙方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風險上各有立論。強調使用天然食材的中高檔餐廳也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掙扎,但對於普通餐飲業者來說,使用基改材料有一定的誘因。
基因改造編輯與傳統育種
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簡單地說,就是採用試管核酸技術把DNA打入細胞,來改變生物的基因組成。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例如CRISPR/Cas)跟基因改造同樣是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中的一環,指在活體基因組特定位置插入基因片段。台灣農業向來以強大的育種創新能力自豪,傳統育種與基改、基因編輯技術最大的差別,在於傳統育種是用雜交或重組的天然方式來進行,基因工程則是採用各種非天然方式的重組核酸操作等技術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物質。
大型商業公司之所以積極進行基改作物的研發,主要目的包含增強作物抵抗力(抗除草劑與蟲害)、適應惡劣耕作條件、增加作物產量、改良作物營養成分、改善食物外觀、味道或口感及改變作物特性等。基改看起來優點很多,卻也是爭議最多的科技,現今學界對於基改食物的安全性,尚無法有效評估出其風險。除此之外,基改作物的培育多以抗除草劑為主,因此在種植時反而容易出現過度使用農藥除草、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的疑慮。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基改食品
目前上市的基改作物主要是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等四大作物,主要栽種出口地區在美洲,前五大栽種國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在動物方面,也有已可在美國、加拿大上市的基改鮭魚。
即使我國尚未許可任何基改作物栽種,但基改食品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充斥於我們生活中。目前台灣政府核准進口的基改食品包括黃豆、玉米、棉花、油菜及甜菜。即使我們在吃豆花、喝豆漿時很有意識地選擇非基改黃豆製品,但大量進口基改黃豆被用來榨沙拉油,剩下的豆渣或被用來釀造醬油,或再利用為家禽與家畜飼料,間接進入我們的飲食中。
另一個台灣人最容易接觸到基改食品的管道,就是我們隨處可見的國民飲料手搖杯。進口基改玉米做成玉米澱粉、高果糖玉米糖漿之後,大量使用於手搖飲料之中,更不用說我們還有許多大量食用黃豆製品的素食人口。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