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帶十顆肉圓」,買十送一在北斗人的印象不是用紙碗,也不只是塑膠袋,而是還會加上雙層報紙打包的外帶模式。另外,還有為國小優秀學生準備的肉圓兌換券,雖然筆者在當時曾經因兌換券多到一度討厭肉圓,但也因為這篇文章與肉圓重修舊好。不只是我,相信在這個老都市成長的北斗人,都擁有自己的肉圓故事。
濁水溪改道氾濫 媽祖慈悲救民?
1898年的日治初期,台灣中部發生「戊戌大水災」,災民往地勢高、人口聚集的北斗街逃難,在天災人禍的時空背景下,東螺媽祖指示製作給災民充饑的食物:有傳說當時由媽祖託夢指示肉圓製作方法,或在廟宇服務的家族成員奉媽祖指示製作肉圓給災民充飢,據肉圓生、肉圓瑞范家第三代范龍生先生回憶:「當初在祖父范萬居時代,家中供奉三山國王神尊,有日在進行問事濟世服務時,聽到五分車車站的火車聲音,才驚覺辦事時間已達天亮且感到飢餓,才以當時剩下的地瓜粉與筍角作成『粉丸』給大家果腹。」
另外,也有耆老口述提到過去包肉,沾醬比現在稍甜的「甜肉圓」的作法,演變成今日肉圓樣貌。從當時的作法來看,肉圓的原型外皮會將澱粉糊化再蒸製,或許有參雜鹹粉粿、碗粿等手續過程。
從日治時期的調查紀錄得知,因北斗周圍因河道沖積,土質為稍有養分的沙質土地,當時閩南沿海一帶種植大量地瓜及五穀雜糧,過剩產量會製作成地瓜粉儲存。在天災經常肆虐的時期,災民挑選既有的材料與食物品項製作,成了裹腹的便餐,故推測當時較可能的作法為以當季物產為材料的粉仔粿,較接近當時的生活樣貌,也較符合當初「粉丸」稱呼。與可能來自閩南泉州有類似作法的「粉仔粿」,有異曲同工之妙。
集合濁水溪物產 細察北斗肉圓特色
一、全台唯一三角立體狀肉圓
現在北斗肉圓的餡料部分,是將醃製過的瘦肉塊用胡椒粉等調味,加上筍粒,先用粉漿在圓碟抹底後,舀入餡料再蓋上粉漿,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肉圓會在此步驟入蒸籠蒸熟。北斗的作法會用三根手指將肉圓挖出再放入蒸鍋,所以成品會呈三角短梭狀,最特別的是側面會留下指痕,在攤位用豬油泡熟,使表皮緊縮Q彈,與北彰化脆皮肉圓非常不同。
二、食材在地化
除了作法外,肉圓材料是在地化很重要的指標,北斗老一輩所記憶的肉圓不是肉餡,反而是看似配角的「筍角」。筍角必須先經過煮熟調味才能拌入粉漿,工序相對複雜許多,也因為季節關係,有時候會以結頭菜取代之。
三、醬料配方複雜
北斗肉圓之醬料極為複雜,基本上包含蒜泥、米漿、醬油、辣醬等。由於濁水溪一帶的醬缸產業發達,北斗肉圓醬料底蘊使用豆豉,即為濾出醬缸中醬油原液後所剩的豆子,無論醬香味、鹹度都很足,唯一缺點是口感偏澀,必須使用糖,加上台菜少見的黑胡椒與辣椒作為辣醬,與常見的香菜,是北斗肉圓一大特色。

商業化的肉圓店誕生 成為北斗發展記憶
現今北斗街上的肉圓店至多傳承到第四、五代,店家笑說當時祖先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根本沒認真記錄開店的年份。除了現有的老店外,奠安宮前的小菜市場一帶早期也有多達十家的肉圓店,更久之前還有挑擔子的流動攤販。
肉圓火、肉圓生家族與幾位好友,曾共同在范家的三山國王神壇濟世,尤以草藥醫病著名,當時給信徒享用的點心「粉丸」廣受好評,於是幾位結拜兄弟開始擺攤經營賣粉丸,開始營業之後須迎合更多市場口味,於是加入肉餡,也在此時將「粉丸」改變成現今的「肉圓」樣貌,當時的容器則以紙捲成筒狀,小朋友還會把紙拆開來舔醬料。
肉圓生、肉圓瑞范氏家族以前在廟口防空洞旁擺攤,肉圓儀起初於今斗苑路與三民街旁土地公廟旁營業,日治時代的斗苑路是主要街道,從北斗西門(大榕腳)往東門(圓環)商家店舖及醫館林立,約與奠安宮「三等分」廟前這條街道,在本地建街碑記中即提到建奠安宮及福德祠兩間廟宇。後期因小菜市場與圓環新戲院「結市」帶來人潮,提供肉圓的市場基礎。
位在交通轉運樞紐的幾家肉圓店,如肉圓儀位在員林客運的轉運站旁,南來北往的乘客便在轉車空檔吃碗肉圓,再外帶給親友。筆者小時候的印象,外帶肉圓都是用報紙包起來,有保溫兼防醬料溢出的功能。
北斗肉圓 為當代在地文化寫下新頁
1985年奠安宮後殿落成,後殿一樓規劃為美食街,當時許多廟口的老北斗味道一起移到廟後營業,從流動攤販變成固定非露天的攤位,爾後再隨著各家族開枝散葉。
當地許多肉圓店開始展店經營分店,甚至擴及外鄉鎮。這個時期除了在地的鄉親當作一般的正餐點心外,也有許多廟會,成為周邊商機。在1980年代經濟起飛時,進香團盛行,品嘗在地美食也成為行程重點。每年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回程總會安排一天駐駕北斗奠安宮過夜,北斗肉圓更出現在香客必吃的名單之上。
北斗肉圓可能是福建泉州移民食物「粉仔粿」的變形,似乎不再那麼重要。從東螺媽祖指示賑災以來,北斗肉圓則因漢人移墾時期所出現的天災人禍而在台灣在地化,從災民續命的便餐,變成以信仰人脈推廣的知名小吃攤位,更在仰賴地方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而增加伴手禮的形式。
北斗肉圓從媽祖的慈悲心照顧北斗人,到北斗人認同而成為特產,並享有北斗三員「警員、教員、肉圓」的地位,顯然已經跟北斗生活密不可分。肉圓除了是北斗人從小吃到大的美食,也期望北斗肉圓承載更多北斗的生活印記,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