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私廚、微型餐廳,問上對這個領域有些理解的饕客,前幾名會想起難訂又難忘的餐廳,大概都有這間「屋頂上的貓」。
在屋頂上做菜 對家與美的憧憬
這間十三年前在台北市某處頂樓加蓋誕生的私廚品牌,是由一對同志情侶攜手共創,兩人想成就的是對「美好住家」的體驗與想像。
創辦人Roy從小在眷村長大,對住家有個美好的憧憬。孩子放學回家,媽媽就在廚房裡敲著雞蛋燒菜,「很日常,但那是我認為的幸福感。」那種日常平淡,卻又可靠的日子,是他對「餐桌」的定義。而Roy是隔代教養的孩子,爺奶出門工作,他就得在家煮菜,即便年紀小,他也沒覺得辛苦,「甚至同年的人還會笑我娘娘腔,我也不以為忤」,反而喜歡那種食材變飯菜的過程,像是魔法一樣。
雖然喜歡,但煮菜這件事情隨著他年紀愈來愈大,卻被擱在心裡了。Roy從19歲獨身一人到台北打拚,做過水泥工、賣過便當,30歲後跑去學花藝設計,在一間文化企業裡任職,他知道自己有夢,卻很難肯定夢長什麼樣。他知道自己對「住家」、「菜餚」有憧憬,「有人燒菜、有舒服的環境,那是我最美好的想像,」34歲那年,他跟他的伴侶謝文中,決定脫離現職創業,打造自己心裡的用餐環境。

那時私廚尚且停留在私人招待所或是郊區老館子的形式,要不是菜好吃、但僅限高消費族群,又或是老館子環境更接近社區餐館,又不符合他們對於美感的想像。他們決定離職投入,做自己的「私廚」。當時的收入拮据,想要完成夢想,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在家裡。
一步步開始,「不是預算不多,而是沒有預算」,但愈害怕沒錢,就愈不敢動作,所以Roy說他們乾脆不多想,「因為想太多的話,就會有顧慮、一旦有顧慮,你就什麼都不敢做,不敢往前一步。」第一代「屋頂上的貓」,就真的在他們頂樓加蓋的租屋處開張了,他們用每月房租一萬五為界,「只要付得出房租,我就繼續做下去。」第八個月,Roy在網路上建立了社群,分享理念與想法給對他們好奇的顧客,「我試圖把理念表達清楚,屋頂上的貓是結合創意料理、又像是私人招待所,而這個招待所就是我的住家。」
第一年,他們幾乎都在借錢繳房租,為了繼續經營,早餐、午餐、下午茶到晚餐,每個時段都接待過客人;除了經營私廚,也教做飯跟教插花,換得更多現金流,維持開銷,「收入與支出有時勉強打平,但繳完房租,就沒有現金買菜了,那陣子銀行存款大概都在兩萬上下。」
菜市場就是導師 在食譜裡放入想像與創意
不在廚房裡,就往市場跑,「我們跑很多很多菜市場,那裡就是我們的教科書」,他們訪價、認識食材,跟菜攤、肉攤、雜貨攤老闆們聊天,吸收整個市場的精華,然後化成自己的菜譜。
眷村生活勤儉,影響Roy甚深,「一點食材浪費都不要有,所以我們從前一條蘿蔔,就要變出好多菜,番茄紅蘿蔔炒蛋、邊角料再拿來燉肉」,而為了「物盡其用」,讓食材多有搭配,常常豆蛋奶紅白肉也都考慮進去了,營養煞是均衡。依著這個習慣排菜單,「要好吃、要美,更要營養」,於是他的菜單,就從「豆蛋奶紅白肉甜點飲料」這種基礎思考開始。
每道菜都是他們的創作,他總想著要給客人日常但不尋常的體驗。舉例來說,麻油雞麵線是他們的招牌,他們的麵線加進甜菜根,麻油與薑去掉了甜菜根的土味,卻提出甘口味,甜菜根也有去油解膩補血的效果;視覺也有驚喜,白色的麵線上附著了甜菜根原有的粉紅色,更與外面黃澄澄的湯色不同;吃進口裡,柔順的雞湯竟還帶有點奶油香。

中間過場,多數餐廳喜歡用醋飲潤口,洗掉上半場的口腔氣味,但他們選用果汁,有一樣效果,但口感與味道卻截然不同。有時是蝶豆花山粉圓,基底紫色卻又帶點透明感;有時是小松菜鳳梨檸檬,清爽的跟夏天不無二致。餐具也會精挑細選,一套套不一樣的器皿,裝載著不同的菜色,黑色釉漆感重的長型方盤裝著一口食、白色的淺碟給主食肉品使用,每件餐盤都讓菜品,有了不一樣的風貌。十幾年下來,創作幾百道菜都沒有特別紀錄,需要用什麼工具、食譜順序與食材都刻在手掌心與腦裡。
餐桌與住家的風景,融合了他們二人的美感,早期還在頂樓的時候,甚至刻意不收拾一些日常痕跡,展現生活的一部分;搬遷至逸仙路後,從燈飾、窗櫺到各式軟裝,更有其巧,「屋頂上的貓」個性,就從這些細節裡,一一堆疊出來,變得立體無比。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