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3 期
 
美食與藝術的碰撞 The Studio為私廚塑造獨特風格
作者:陳念玲
  文章瀏覽次數:920

  走上階梯,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明亮且帶有多彩的環境。這是The Studio,一個近年新竄起,結合私廚、藝術的空間。「我期待餐飲、藝術與人之間有一些改變,讓空間變得更有趣,有何不可?」創辦人林佳蓉這麼說著。

 

開張需要勇氣 更需要不同想像

  原本在科技業擔任業務管理職的她,過去習慣高壓生活,更習慣在商場上廝殺、談判。但近幾年大環境動盪,再加上高工時,不禁讓她想著「我還要繼續這樣做下去嗎?」

  一次機會,她應邀到朋友的私廚作客,地點是朋友的公寓裡。朋友咚咚咚的,從廚房裡端出一道道創意菜色。「他沒有經歷過正規的餐飲訓練,這也只是他的兼職,就是一股熱情撐著他做」,熱情加上創意,讓朋友的私廚也迎來熱烈預約。

  「我也挺喜歡做菜,與朋友在餐桌上閒聊、喝酒,也都是我喜歡的社交模式,不如也來試試?」林佳蓉起心動念簡單,就是試試看一個不同的生活與工作情境,總之,不做怎麼會知道?

  2017年,一張IKEA桌、設計好菜單,自己的公寓客廳就是餐廳、後頭是她的房間,林佳蓉就開張了。 她曾在印度的邦加羅爾外派一年,那年工作忙、嘴也很饞,林佳蓉嘗了許多又香又辣的道地印度菜,她就在自家的餐桌上重現。這個菜系如今變成店裡的招牌,有一票死忠粉絲,如菠菜咖哩佐手工起司球,是改良自印度的知名菜餚 Palak Paneer,一種以菠菜、腰果為基底做成清爽的蔬食咖哩,而因為台灣不易取得這種名為Paneer的印度乳酪,林佳蓉則加以改良,選用台灣小農鮮奶、鮮奶油製成的Ricotta起司球,入口綿密香醇,是一道不吃辣的客人也能享受的印度料理。另一道海德拉巴香辣雞肉悶飯,先用香料、優格醃製雞肉,再與印度香米、自製紅蔥酥、番紅花、堅果與果乾層層相疊,最後用麵團封住大鍋後小火悶煮而成。口感濃郁、豐富。

  愈做愈有興趣,她也愈來愈懂得自己想要什麼,毅然決然放下在科技業的工作,決定自己出來創業,開間私廚。除了菜色以外,林佳蓉想更多的事,這個「邀請客人來冒險、探險的空間」,除了單純的用餐外,應該還可以有不一樣的詮釋。

  The Studio的另個合夥人是藝術老師,收藏許多藝術品,對於一般在藝廊裡才能接觸到藝術品的形式,有不同想像,「她說,那就像是白盒子一樣,把藝術品關在裡面,能接觸到的人就少了,」林佳蓉補充,合夥人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者,她長期想要改善多數人對藝廊有距離感、不敢踏入的印象,藝廊的大門不該成為眾人認識作品的阻礙,該怎麼辦呢?

  兩人想著,食物的日常性、可親性非常高,與藝術品在多數人心裡的孤高感、難以親近感,看似矛盾,實則互補,兩人想著,何不有個空間讓兩者並存呢?「不是不行,但藝術工作者長期以來,習慣作品是以美術館式的展示與在藝廊環境的呈現方法,這得花許多力氣去跟大家溝通。」或許會有部分人不習慣、感覺不舒服,甚或是需要教育如何對待餐飲與藝術品空存的空間,但一個生澀命題與日常生活之必須結合在一起,一定會有不同火花。此外,兩種產品與服務,在商業模式上也能彼此補位。

  餐飲的利潤低、但現金流快;藝術品的利潤高,但絕不是常態消費。「藝術與美食,都是可以令人愉悅、充滿想像的存在,誰說兩者不能在一起?」,這種嘗試雖有挑戰但兩者相輔相成,更結合兩位創業夥伴的專長,讓他們決定放手一搏,成立The Studio。

  她定調的空間,介於私廚與正式餐廳之間,為了讓餐酒有更好的搭配,林佳蓉自己也考了葡萄酒證照,還是等級三的專業認證;而現場的服務與餐具也都相對完備,推向高級餐廳的等級;菜單也每季更換,讓主廚揮灑自己的想法,更讓客人有回訪的期待感。多變的餐酒搭配令人嚮往,加上藝術品因展期不斷變換,讓空間感受時而典雅、時而活潑,樣貌不同,再加上服務與隱私性到位,The Studio隨即吸引了一群商務客。這群人集中在30到40歲間,多數為金融或是科技業者,需要一個類似招待所的場域滿足人際社交需求,他們喜歡冒險,更愛這種具有美感、話題與驚喜感三項齊備的用餐形式。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