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包子飄洋過海 越吃越想家的肉包
自兒時有記憶開始,鹿港的最主要幹道中山路,沒有哪一個假日不交通癱瘓的,其中大半的車輛,皆是為了要臨停購買包子。人們提著以顏色表明喜好(深紅-阿振;淺粉紅-老龍師),並被紙盒撐得方挺挺的塑膠袋、急忙趕回車上的景象,甚至已經比龍舟、進香都還更能代表這個小鎮的風物詩。
在阿振肉包店門口的廣告燈柱上,寫著「日本人小林先生來店學藝|恭喜學成返國開店」,就算不是本店的粉絲,身為一個鹿港人,也絕對會對這些字眼有印象(現已改成剪報),只是沒想到多年之後,會以這種形式偶遇,非常好奇,也因為迫切想排解鄉愁,於是搭著公車,來到了這家位於東京上町的包子店,ルーガン(Lu-kan)。
迫不及待地在附近找個公園,大口咬下。「嗯?這,這不是阿振的包子啊!」固然外皮承襲了本店的風格,具有光澤、張力,以及我們常說的「Q勁」,但內餡,已無可避免地完全迎合日本人的口味。在台灣,我們慣習吃的肉包,多半重視「肉角」與筍塊、香菇等切丁蔬菜映襯的口感,時而加上粗磨胡椒,進一步強調豬肉肉汁的 Umami(旨味)與存在感。但日本的肉包內餡,並不盡然使用豬肉,雞肉與豬肉的混絞肉更是主流(除非商品名寫「豚まん」,否則「肉まん」幾乎為混絞),同時,喜歡加入洋蔥,與絞肉一同搗至產生黏性,用香氣,來取代會弄髒雙手的肉汁。從平價的超商包子,到人人去大阪出差,回東京前必定會在新幹線月台購買的「蓬萊551」,再到一顆賣500円日幣的中華街包子,皆可見到這種質地的肉絨,老實說,真是越吃,越想家啊。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