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加班到深夜,餓得走不動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想起的美食,是哪家餐廳?
日劇《深夜食堂》是從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於2006年發行的漫畫改編而成,2009年拍成電視劇,於日本放送上映,至今已播出六季,且播出頻道從日本國內電視台轉至Netflix,可收看國家達190國。
後期改編成電影,影集更被韓國、中國改編成同名電視劇,足見其劇造成的廣大風潮。
宵夜文化源自於打發時間後 成為加班者的身心慰藉
Netflix是這樣介紹《深夜食堂》的:「一名帶有傷疤的男子,在新宿的後巷經營一間深夜食堂。沒人曉得他的名字或經歷,但每一位顧客都會和他分享自己的事。」寥寥數語,卻道盡深夜食堂暗藏的故事與迷人之處。
深夜食堂的營業時間與眾不同,從晚上十二點至隔日早上七點,這時間會出現的人是誰?多半是晚下班的工作者,或是那些夜行動物。他們的共通點,或許都是擁有疲累不堪、懷疑夢想,找不到去處的靈魂,在暗夜裡看見一盞燈,他們知道,走進去,會有人承接住自己比羽毛更輕的靈魂。
深夜食堂的菜單只有豬肉定食、啤酒、日本酒、燒酒四種,客人若有想吃的餐點,就儘管跟老闆點餐,老闆總是這麼說道:「只要我能做的,我就會做。」
宵夜那麼美好,其來有自。
這一詞據考,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方幹《冬夜泊僧舍》之中「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但這裡說的消夜,純粹是指消磨夜晚時光的意思。
爾後到宋代,中華文化正式出現了「夜生活」,消夜成了常態,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六.除夜》裡紀載了北宋皇帝的消夜清單:「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是這麼解釋的,除夕守歲夜,為打發時間也防肚餓難耐,內務官員幫皇帝準備了精巧的消夜果盒,裡頭有些糖糕、巧酥跟市井小食。
而清明上河圖裡畫滿了北宋繁華街景,反應在沒有宵禁的時代裡,聽小曲、人們流連於街市通宵達旦,為的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享受於縱情享樂的生活。
發展至今,在上班時數愈來愈長的當代,宵夜代表著的,不僅是打發時間或是享樂文化,而是在一天疲勞工作下的犒賞與慰藉。更有甚者,在加班文化盛行的台灣,上班族可能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深夜食堂清單。
2020年,根據勞動部所發布的國際勞動統計報告顯示,台灣勞工平均年總工時達2021個小時,於40個國家統計中排行第四,僅落後新加坡2288小時、哥倫比亞2172小時、墨西哥2124小時。台灣的工作時數,還遠高過於1908小時的韓國、1598小時的日本。
這麼辛苦的勞動之島,深夜美食成為人生必要之存在。
高熱量餐點的致命吸引力 療癒美食有科學佐證
多半療癒美食都會與高熱量有關,畢竟富含脂肪與糖份的食物,可以讓腦內紋狀體(Striatum)釋放出腦內啡與多巴胺,這種俗稱「體內止痛藥」的物質,腦內啡擁有在你遭遇痛苦的時候,幫你舒緩痛楚、對抗壓力的魔力;多巴胺則會讓你感到快樂;而這也是為什麼高脂肪、高熱量的餐點,那麼吸引人。
然而成也美食、敗也美食,2010年醫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網路版刊登了一篇論文,內容講述,若長期養成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習慣,不斷刺激多巴胺分泌,最終會導致多巴胺的受體減少,要不斷增加該類食物的攝取量,才能達到與過去相同程度的快樂,如同毒癮一般。
即便得付出代價,但這些食物仍是高壓生活的救贖,而在深夜裡,一家能承接住自己的胃與情緒的餐廳,更能讓人有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這次〈餐飲市場動態〉,我們蒐集了三種不同行業的工作者,他們身處於高壓高工時的不同產業裡,唯一的共通點是,總是很晚下班、總是很需要在下班之後,來點好吃的,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解放,他們會各自介紹什麼樣的餐廳或小食?這些選擇對他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而餐廳又如何投其所好在特別的時間營業,吸引這群特殊的顧客。一起來看看,或許在不同的故事裡,你也會找到自己的身影。(作者為專業生活電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