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還沒學到「岩漿」的毀滅性和破壞力前,兒時的我們對岩漿的印象,總會對這紅滾滾的液體有些好奇。岩漿火鍋之所以取名岩漿,也是因為老闆當初在翻炒辣椒時,小孩在旁觀看時意外出現的童言童語。
岩漿除了滾燙、炙熱的想像感受外,岩漿是可畏可敬的大自然現象,同時也是毀滅重生的意象。當「岩漿」這個詞轉化為空間的主軸語彙時,該怎麼透過不同的設計去傳達呢?
如何展現熔化的岩石 將空間化為地質學
岩漿火鍋公益店是一場自建築、營建階段就開始參與其中的設計案。九百多坪的空間裡,從業主需求、法規檢討到如何將大自然的奧妙體現在空間中,花了不少的功夫。
我們以大自然循環週期表現出空間中起、承、轉、合的概念,一步一步讓消費者感受。
以岩漿為例的過程則為:「高壓、噴發、流動、凝結」
當岩漿冷卻後將化為岩石,因此這次的空間中大多以凝固的岩漿(岩石)為元素,其中在火山爆發時,自然界中最硬的寶石「鑽石」也會隨著岩漿噴發,從地底深處來到地表。
這幾個自然階段也和平常我們烹調的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燒」-將餐廳外觀延續火山的外觀高聳面貌與宏觀的氣勢。
從建築物外觀,以鐵件孔網彎折成山的形式,接合在建築本體上。並以滾燙炙熱的紅色燈箱表現出來,立面處以大面的灰黑色石皮交錯拼接,展現岩漿凝固後的意象。虛體面上窗戶分割採用大面的落地窗形式,自然的將光線引入室內空間與霧氣、石頭、鏡面等物件產生呼應關係。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