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沙茶炒牛肉的誕生
「廣東汕頭牛肉店」開業至今已七十年歷史,第一代老闆林廣省原是廣東人,自戰後隨軍隊撤退來到台灣後,從此便落腳基隆的流籠頭一帶。回溯歷史,當時戰後的基隆,國軍部隊有的會在碼頭從事修、造船工作,林廣省做的不是普遍印象中的碼頭工作,而是挑著扁擔簡單賣牛肉湯維生。以當時候的台灣社會,吃食牛肉的人並不多,故市場裡牛肉賣價比豬肉來的低,而周邊外省移民並不排斥牛肉飲食,因此林廣省靠著牛肉生意打下基礎。
1960 年代起,林廣省在周邊的市場承租固定店鋪後,為了豐富菜單品項,除了原先的牛肉湯,開始構想加入不同的菜餚,於是將廣東老鄉的菜餚「沙茶牛肉炒芥藍」加入咖哩調味,成為當時一道創新料理「咖哩沙茶炒牛肉」。至於為什麼是加入咖哩呢?台灣對於咖哩料理並不陌生,咖哩在日本時代傳入後,受到許多日人和台灣知識份子的喜愛,即便日本時代結束後,咖哩粉的使用與販售在坊間仍舊見得。
叫好又叫座 咖哩沙茶一條街成形
來到廣東汕頭牛肉店,客人的習慣會點上一份以咖哩沙茶調味為基底的炒菜,如咖哩沙茶炒牛肉、咖哩沙茶炒羊肉…,特別的是主食並不是一般所想的白飯,而是配上以烏龍麵做成的「清麵」,搭配食用。林啟昌說:「烏龍麵是爺爺一開始就使用的,沒有使用其他麵條,因為清麵比起一般廣東麵、油麵,烏龍麵較厚,工人他們可以吃得比較飽。」
基隆西岸為碼頭作業的重要場域,早年勞力密集的關係,周邊是多處碼頭工人工寮的所在,一旁更有海軍第三造船廠服役的軍營,因此開始出現不少飲食攤服務著這群人,而「廣東汕頭牛肉店」亦是其中一攤。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