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菜之五大元素 越南飲食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菜餚整體必須滿足木、火、土、金、水等五大元素的協調。這五大協調不只是味道,也是顏色、感官,並且兼顧營養與對應的器官。
以越南河粉(Phở)為例,一碗好的越南河粉不會太辣、也不會太酸、不會太苦、不會太甜、也不會太鹹,而是共存於一碗之中,相輔相成,和諧共存。而顏色則吸引並滿足五感:以呈現方式吸引目光;使用酥脆食材訴諸聲音;辣味刺激味蕾;香料蔬菜刺激嗅覺;食材的觸感引發觸覺。
當然越南河粉「Phở」是毫無爭議的越南國菜。而和許多國家菜品的東西或南北之爭一樣,Phở 也有著無止盡的南北之爭。越戰後,大量越南難民將這種河粉於1970 年代後帶到了世界各地。其中北圻式的北部河粉較粗且寬,多只加辣椒及檸檬不加香菜;順化式(中部)及西貢式(南部)的河粉相對較細,類似粿條,會加入香菜和豆芽菜。越南古都順化特有的順化牛肉粉(Bún bò Huế)傳承了宮廷料理的細致與豐富用料,一碗河粉可以同時吃到滷透的牛腱、豬腳、牛尾和豬血。
越南河粉身世之謎
從法國殖民地委任技師紀錄河內每天的生活,於1910 年出版的《越南人的技術與工藝》(Technique du Peuple Annamite)中兩段關於賣Phở 的小販的描述,可以得知當時在河內街頭,Phở 已經十分普遍了。而事實上,Phở 的出現,是在1900 年代初,位於河內東南方55 英里的南定省(Nam Định)村落文居(Van Cu),所出現挑著扁擔賣湯的流動攤販。而在Phở 出現之前,河內攤販賣的是xáo trâu,一種水牛肉的米線。
和多數以農業立國的亞洲國家一樣,越南原本並沒有食用牛肉的習慣。但自1885 年,法國開始殖民越南後,在法國人的需求下,牛肉消費量大增,越南人才開始屠宰牛隻。同時,來自廣東和雲南的中國工人,則和當地人買棄之不用的牛骨,做起了家鄉的牛肉粉,越南話為ngưu nhục phấn。此外,Phở 的高湯製作方式,則是受到以牛頰、蹄髈、肩胛骨肉,番鴨或牛頸肉,加上紅蘿蔔、蕪菁、韭蔥、馬鈴薯、芹菜和洋蔥,以及法國香草束、鹽、黑胡椒和丁香等香料蔬菜燉煮而成的法國菜「火上鍋(又名:蔬菜燉牛肉)」(Pot-au-feu)的影響。
Phở 一開始叫做南定風味牛肉粉(Nam Dinhstyle ngưu nhục phấn),而隨著這種牛肉粉在街頭競爭日益激烈,小販們也漸漸開始精簡他們的叫賣方式來攬客,從「Ngưu nhục phấn đây'」( 這裡有牛肉河粉),縮短成「ngưu phấn ạ'」,再簡化為「phấn ạ'」或「phốn o'」,到最後變成了「Phở」。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