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8 期
 
柏林合作住宅 一個廚房容得下20 人
作者:游惠玲
  文章瀏覽次數:549

柏林現場 讓生活故事伸展的大廚房

  既然每個家都需要廚房,那如果我們把整幢住宅各家戶的廚房集中,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個寬敞又熱鬧的大廚房?

  這論點在德國柏林得證。二月初,我們跟著「暖暖客廳」計畫主持人王瑜君老師,參訪柏林合作住宅(Co-Housing)史普利費爾德(Spreefeld)。既是史普利費爾德住戶,也是id22 創造性永續協會發起人方孟珂(Michael LaFond),帶我們到他住宅裡的大廚房,準備讓我們一行來自遠方的台灣朋友一起下廚、用餐。

  廚房設在三樓,是這幢合作住宅的公共空間。這天,平均氣溫0℃的柏林,陽光現蹤,透過落地玻璃窗灑進廚房,照得一屋子暖呼熱鬧。住宅周邊樹木草地圍繞,中庭有果樹、有可食地景、有生態池,一旁就是史普利費爾德河流蜿蜒,波光粼粼,熠熠耀眼。

  由方孟珂編著的《互助時代》一書,分享了許多歐洲合作住宅的成功案例,我們參觀的「史普利費爾德」是三幢獨立的八層樓建築,住戶都是具社區意識的居民,「該建物是公共可及性、共同空間與被動式建築設計三者結合的代表。」

  而成立合作住宅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走出孤獨。方孟珂說,共融的居住型態其實並不新穎,人類老早就在做這件事了,「人是需要社交的,我們都需要有鄰居說說話,分享生活。」而合作住宅最大的特點,就是設計了許多讓鄰居間能夠互動的場域,廚房、花園、菜園、洗衣房等。

  那天,我事先設計好菜色,在當地超市採買,跟同行夥伴一起捲袖下廚,頓時,偌大廚房鬧熱滾滾,辦桌般的人聲鼎沸。身為臨時總鋪的我,與超級水腳(也是食客)合作無間,才一小時,十來個人的午餐上桌。

  大夥忙得開心、吃得有味。一餐飯,不必多做解釋,我親身感受共宅精神。共餐煮食,在經濟上省時省錢省能源,在生活上互依共感,既能保有個人生活隱私,又能彼此照應。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