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69 期
 
物產鑿刻地方紋理 山海味道讓島嶼變立體
作者:林飛飛
  文章瀏覽次數:421

  春夏的台灣是食材樂園。屏東是果物成熟的第一欉;台南淺山區的百年龍眼樹結滿雪花紛飛似的龍眼花,招蜂引蝶翩舞吸蜜;花蓮港口部落的海梯田向著太平洋,海霧疊映著海稻米的春秧;東岸海裡的煙仔虎正勁游、濕濕的潮間帶散佈海藻螺貝   

  台灣這樣肥美,食材獵人們最知道。這次在五月號,我們請來四位經常移動探尋食物身世、走訪產地的選品專家們,開箱他們抱回家的山海伴手禮,聽他們說說在產地的感動,分享是什麼滋味擄獲了他們。

 

東漂住民詮釋煙仔虎風味

太平洋海潮聲拍打心間

  去年從台中「移居」到花蓮的「一本書店」,主理人Miru 一家人是東漂的新住民,她把選書上架、打理好廚房,很快地恢復日常料理的節奏,上市場是她快速熟悉花蓮物產的一條途徑。她拎回紅魽、鬼頭刀等時令海魚,親手分切取肉,還用春天大出的鰹魚做成油漬鰹魚罐頭「游志鰹先生」。我來這裡挑了梨木香步的《海幻》等幾本書、抱走游志鰹先生,記得她寫下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如何構成日本和食世界文化遺產的有趣故事。

  山海魅力吸引我的朋友移居紮根,而她們又黏住我的時常想念。查找資料想記下這些太平洋裡的魚鮮和岸上的稻米、香料等,於是風土物產鑿刻的地方紋理變得清晰,花東土地不再是社群被追蹤、被按讚的風景照,而是鋪展開來有機且立體的山海。

  還有花蓮縱谷玉里的阿美族伊娜(阿美語:Ina)採集的野菜、馬告柑橘醬;在東岸海梯田復育成功的原生紅糯米、港口部落男子捕抓的齒鰆;成功漁港的鬼頭刀、柴魚片;水果品牌「知果堂」選品的玉荷包荔枝、黃檸檬及小木瓜…。

  這些豐美的作物,從產地啓程,經由加工、包裝設計和風味論述,變身成為山海伴手禮,除了延續個人旅行的餘韻,也成為水文氣候的說書人。

 

甜豔的荔枝是外國人羨煞風味

變身成為世界經典甜點的關鍵風味

  一旦成為「可遷徒」的伴手禮,地方物產還有機會啓動更多可能。像是,誰想得到掛在枝頭上的小小的荔枝,還擔綱成為世界經典甜點中的要角,華麗轉身成為精緻餐飲裡具辨識度的香甜滋味。

  台中米其林一星餐廳「鹽之華」主廚黎俞君曾邀請「西班牙先鋒派廚神」Paco Roncero 來台客座,她帶著他認識台灣食材,我記得黎俞君揮動手勢、生動地形容:「你知道嗎? Paco 吃到鳳梨、芭樂和蓮霧後,都要瘋狂了,我就跟他說,你都還沒吃到夏天盛產的芒果和荔枝呢!」

  像這樣香馥甜豔的荔枝,正是被世界甜點名廚升級成經典甜點的風味代表。譬如,等同是法式馬卡龍代名詞的甜點名廚Pierre Hermé,就首創結合荔枝、玫瑰和覆盆莓三大元素,創作出馳名的馬卡龍甜點「Ispahan」;另一位女性甜點主廚先鋒Claire Heitzler,也創作「輕盈香檳慕斯、荔枝與野莓」甜點,手法精準細膩,熱帶水果同樣是她的創作靈感。

  當歐洲人著迷產自東方的果物,這些來自遙遠它方的風味勾勒他們心目中的亞洲輪廓,島嶼上的物產就可以走出去。

 

島嶼物產特色化

串連專家激盪食材研發升級消費市場

  回頭看我們的生活餐桌,很多人的日常飲食已經離不開葡萄酒、巧克力、咖啡等進口食材,它們原本是長在它方的作物,經由適當的種植、職人的製作加工、設計包裝後,成為生產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輸出以賺取外匯。

  當我們把視野重新聚焦島嶼風光,台灣的物產豐富,農作、農改實力強勁,但受限規模不大,應該要以特色食材打出亮點。想要發展特色食物伴手禮市場,要同時串連生產者、技術人員及設計者,共同激盪食材研發,創作出有態度、有想法的食物設計,升級消費市場,而理想的情況,是既能自產自銷,還能出國以「味道軟實力」行銷台灣,同時支持在島上努力耕耘的農漁職人們。(作者為飲食專題撰稿人,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多項新聞獎。)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